顾 浩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筚路蓝缕,生生不息,实现了多元一体,连绵不断。史学家许倬云先生说:“这种不以血统界定民族,而是用文化认同来界定边界的思想让中华民族成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绵延五千年而不断的民族。”
中华文明具有宏大的包容、传承、创新的格局。中华文明史前的炎黄到尧舜禹时代,经历了从部落联盟到形成国家形态。尧舜禹可谓从禅让的部落首领到华夏古国的开国元勋,而虞舜是明德至圣的完美巨像。几千年来,无数人以尧舜为明君典范、人生楷模,常常用“尧天舜日”“尧风舜雨”“尧功舜德”等词汇赞美尧舜。一代伟人的诗句“六亿神州尽舜尧”既是对中华民族高尚品德的由衷赞美,也是对全国人民尧舜崇拜情感的确切表达。
我的祖籍浙江绍兴上虞,是一个很有文化的地方。她的文化史至少比尧舜禹的远古信息还要长。考古证实,上虞东临7000年历史的河姆渡遗址,西有8000年前的跨湖桥遗址和5000年前的良渚遗址,西南有约10000年的上山遗址。上虞地区还是人类原始瓷的发源地。特别是,上虞人的心里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关于舜的乡土故事,有虞舜故里、孝德渊源之称。这里有舜江、姚江、百官镇、大舜庙等许多纪念虞舜的地名,有韩美林根据鸟耘象耕故事创作的虞舜驾驭大象耕地的巨型群雕。在民间更有许多舜的传说,有说他生于斯,有说他迁于斯,有说他在此守孝道、行德政,充满了一种文化自信。
“尧舜遗迹”的核心含义是“文化遗存”,涵盖了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播意义上的所有文化遗产。因此可以说:所谓“尧舜遗迹”,是指对应于历史文献中有关尧、舜传说的记载,留存至今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文化遗址、纪念建筑、石刻、壁画、可移动文物、独特自然地貌、传统祭祀礼仪、节庆活动以及相关地名等。
尧舜的遗迹在全国广泛分布,其中在浙江的分布尤为生动且密集,尤其是舜的遗迹。可以说,浙江是虞舜文化的重要策源地和传承地之一。这体现了一种文化传承现象,彰显了越地人民重视文化、崇尚信仰、尊敬祖先的民风。
调查、梳理并核实尧舜遗迹信息,编制遗迹图,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创新性工作。《浙江尧舜遗迹图导读》是在《绍兴禹迹图》《浙江禹迹图》《中国禹迹图导读》既有成果基础上的顺延,推进到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编制方法上,该书一如既往,对各种学说和观点未作学术上的评论,而是广采博收,将现存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同时辑录了丰富的相关史料。
全书构思设计严谨。作为一部以资料为主的辞条型书籍,凡例完整,编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体例科学,文字流畅准确。
《浙江尧舜遗迹图导读》共收集浙江黄帝遗迹3处、颛顼遗迹1处、尧迹19处、舜迹109处,共132处,图照500余幅。
导读的《上编》对浙江尧舜遗迹的记录翔实具体,包括详细位置(含经纬度)、类型、名称、形态、文化信息等,信息完整全面。导读对各处遗迹作了必要的说明和深入的解读,使遗迹记录内容丰满、形象生动。解读所引用的史料、典籍、志书、碑刻等来源清晰,为今后或他人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线索。遗迹记录,贵在求实,这些资料极具价值;而比较和研究则是下一步必然且必要的工作,具有更高的价值。
导读的《下编》辑录的相关史料,涵盖诗文、故事、论述、研究成果、新闻报道、考证等多个方面。时间、空间跨度之大,令人耳目一新。这对浙江尧舜遗迹是很好的映衬和补充;对这部导读而言,增加了层次,提升了厚度,可以开拓读者的眼界,满足不同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相信本书将对史前文化的传承、普及及学术研究起到促进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探源产生积极作用。
期待古为今用,经世致用。
作者系中国水利学会原常务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