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第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 记者 赵婧赟

  走进上虞区永和镇朱巷村,白墙黛瓦的何云故居掩映在绿树间,这座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江南院落,经过精心修缮,如今已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指引着一拨拨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走进那段以笔为枪的峥嵘岁月。

  “一个铅字就是一颗子弹。”镌刻在壁画墙上的这句话,让来自湖南大学新闻学专业的胡静旋久久驻足,“以前只在课本上读到‘以笔为枪’,此刻站在这里,才真正懂得这四个字的分量”。

  何云原名朱士翘,1919年考入位于绍兴的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在五四运动的洗礼下,他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1930年,25岁的何云东渡日本求学。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文质彬彬的书生,日后会在太行山上创造出“背着报馆打游击”的传奇。

  1938年的晋东南,春寒料峭。何云接过朱德总司令的委任状,创办《新华日报》(华北版),并任社长兼总编辑。“正是那时,‘何云’这个名字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在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何云故居负责人朱颜告诉记者,自此,以“何云”为笔名的大量文章问世,积极传播进步思想。

  “1942年5月28日黎明,太行山麓的薄雾中,日军扫荡的枪声越来越近。”朱颜动情地讲解道,敌人越来越近,何云仍端坐于简陋的书桌前,一笔一画校对着清样。当收听完中央电讯准备转移时,他已被敌人包围。他转过身,目光扫过身边年轻的报馆同志,声音平静却字字千钧:“不要把子弹打光了,留下最后的两颗,一颗打我,一颗打你自己。我们决不当俘虏!”突围的枪声里,一颗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38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太行山上,鲜血染红的土地上,散落的报纸碎片仍在风中颤动。

  “小时候,爷爷总给我讲何云的故事。”70多岁的朱邦义老人说。如今,他最大的心愿已经实现——2023年6月,修缮一新的何云故居正式开放,成为纪念革命先烈、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

  这两年,永和镇积极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将抗战记忆转化为现实教材:与山西左权县、河北邯郸市共建红色走廊,将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晋冀鲁豫革命纪念馆与何云故居串珠成链,让跨越千里的信仰之光照亮同一条征程。

  “我们创新推出‘党课在一线’活动,把课堂搬到何云故居、革命遗址,让党员干部在现场感悟初心。”永和镇党建办工作人员陈谢劼说,年轻干部自编的红色剧本杀《抉择》,让更多人在“烽火编辑室”的场景中,体验着这位新闻战士当年“一手握笔,一手持枪”的抉择。

  今年,在永和镇中心学校,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编排了音乐快板节目《何云精神代代传》,清脆的童声回荡在校园,红色种子在孩子们心中萌发、生长;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20人学生团队创排原创舞台剧《何云家书》,以革命烈士何云的家书为精神线索,再现其新闻救国壮举。

  “史料里的家书原件虽已散佚,但他在《新华日报》发刊词中写下的‘坚持敌后抗战,团结文化战士’,何尝不是写给国家的‘大家书’?”该剧指导教师、永和镇文化特派员叶海鑫说。据了解,今年9月这部剧将在何云故居纪念馆演出,让烈士的家乡成为“第二舞台”,让每一片青瓦、每一块石板都成为故事的听众。

  “外公一生都在为信仰奔波,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整个家族。”前不久,何云的外孙黄克明回到故乡,看着孩子们在故居前敬礼的模样,感慨良多。

  如今,漫步永和镇,可以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红色印记。在召开北撤会议预备会议的五间楼前,几位老人正在给年轻人讲述当年的革命故事;作为物资中转站和临时军人医院的明因寺,现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牛栏口地下党活动旧址,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年代的惊心动魄……这些珍贵的红色印记,与何云故居串联起来,构筑起一个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涵深厚的红色旅游线路,点亮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