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宏超
近日,东浦街道清水闸村“陈氏宗祠陈列室”迎来了一批批造访者,有历史研究者、家谱协会代表、清水闸陈氏子孙……大家在赞叹清水闸村悠久历史、厚重人文底蕴的同时,也钦佩一位老人修史的决心和毅力,对其独自编成的《清水闸陈氏通史》评价颇高。
这位老人,就是年届八旬的陈关生。令人惊讶的是,当过会计和仓库管理员的陈关生老人仅有小学学历,他是在没有团队、没有经费的情况下,续修出这部断代一百五十载的家族史。
出了四位状元,还出了知名学者
仅有1000余人的清水闸村,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文化村”。清水闸陈氏的祖先来自遥远的四川阆中,迁徙到越地后繁衍20多代。清水闸村不仅与鉴湖水利设施直接相关,还诞生了四位状元以及知名学者、鲁迅研究专家马蹄疾(原名陈宗棠),可谓人才辈出。
陈冕是村里人提得最多的一位状元。虽英年早逝,但其赈灾义举名留青史。曾有文化学者推举出中国历史上最有建树的8位状元,陈冕便是其一,其文才、德行堪与文天祥、张謇齐名。
20世纪70年代前,清水闸一直保留着陈氏祠堂,里面供奉着陈家名人,门前还曾立有状元陈冕的石碑。陈关生通过家住济南的陈冕后代,了解到很多独家信息以及颇有趣味的民间佳话。
被人们记住的还有学者马蹄疾,他的童年和青少年阶段都生活在家乡绍兴,喝着鉴湖水长大。然后辗转温州、北京,中年到晚年在辽宁鞍山度过。他一生以鲁迅精神研究鲁迅,第一个为胡风立传。他一生坎坷,却以笔名马蹄疾激励自己。
从小好学的陈关生很早就听闻马蹄疾大名,他长期关注着这位同族前辈,积累了很多信息。
时间回溯至2005年,散落各地的清水闸陈氏子孙前来寻根,当时,义乌、济南(状元陈冕后裔)、天津河西……一拨拨族亲捧着零散的谱牒资料回到清水闸,指向村外一处几乎被遗忘的角落——明代永乐年间始建、清代咸丰年间重修、却已荒废六十余年的陈氏始祖墓园。
彼时年近七旬的陈关生,这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内心深深被触动。墓园“破损毁路,遍地野树荆棘如河”,村里暂无余力修缮。面对满目疮痍的祖茔和族亲们殷切的目光,老人没有犹豫。2008年春天,他独自一人挥舞着柴刀锄头,奋力清理墓园石板缝隙中盘根错节的野树荆棘。2009年春天,他更是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请来石匠,展开了为期二十天的“大修”。
当鞭炮在修缮一新的墓园前响起,酒席间各地族亲与村老共聚一堂,那一刻,断裂的记忆似乎开始重新连接。也正是当时,陈关生萌生修史的念头,并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至今足足花了二十年。
二十年的坚守,只为血脉存续
2017年,年届八十的陈关生正式开始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编写《清水闸陈氏通史》,此前家族史已中断150年。
横亘在他面前的,不仅是体力的衰退、资料的匮乏,更有那令人望而却步的专业鸿沟。
凭着炽热的心和不服输的韧劲。他一头扎进浩瀚的资料整理中。案头是旧谱残卷、各地宗亲送来的支系记录以及四处走访村中老人记录的口述史。他向相关专家请教,还亲自设计谱例,手绘图表,自费进行电脑录入。繁琐的校对工作常由孙辈在电脑上协助完成。
在他的倡议下,清水闸村委将村居家养老中心(老年活动室)辟出一间,精心布置成了“陈氏宗祠陈列室”,中间陈列着这部通史。“陈列室原址正是清代陈氏鼎盛时期修建的三进新大祠堂。”陈关生如数家珍。
通过修史,家族血脉又重新紧密连接在一起。2021年清明节祭祀后的午宴上,一个由他前期奔走联络促成的“祖祠协会”正式宣告成立。协会汇集了来自天津、义乌、济南及本地等三十余位热心宗亲,由他担任会长,还设立了理事、秘书长等职,并制定了章程和会费制度。
协会成立,不仅为后续祖墓维护、祭祀活动提供了可持续的保障,更标志着家族文化传承从陈关生老人的个人壮举,转变为有组织的集体行动。
去年,来自天津的珍贵史料抵达清水闸——清雍正三年,陈氏五子道茂公北迁支系的二十一世孙陈士铎所修家谱的影印件。这份史料详细记载了从四川阆中入山阴海山,再徙吴家坞,最终定居清水闸前蝴蝶岛的五子繁衍建村历程,补全了家族迁徙史上至关重要的早期链条。
绍兴是方志之乡,越地民间修史源远流长。档案馆现今珍藏的家谱中有不少属于珍本,如书圣王羲之后裔《金庭王氏宗谱》《绍兴俞氏宗谱》《越城周氏支谱》……《清水闸陈氏通史》除有历史价值、寻根价值之外,“家训”“族规”“家法”等伦理规范和精神内涵也是其中亮点,它们作为家族之光,在当代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