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建荣
作为我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绍兴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对中华民族的独特贡献而闻名于世。从根本上讲,这些都源于水,基于水,因于水。
江南水乡数绍兴,东方水城数绍兴。绍兴是江南水乡的最典型代表,也是东方水城的最典型代表。水养育了越乡人民,伴随着越地变迁,演绎着越中文明。
越水有“魂”,承载越地历史与文脉
在绍兴827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纵横交叉着总长10887公里的6759条河流。这些河流加上大大小小的库塘、湖泊,使绍兴的水域面积达到了497平方公里,占了市域面积的6%。
其中的绍兴平原,水域面积107平方公里,占了平原面积的13%多。
作为中心城区的越城区,水域面积72平方公里,占了全区面积的15%。
这样的水域面积,在国内外同类城市中,实属罕见。
水,因此而成了绍兴的灵魂与血脉,成了绍兴历史与文化的载体。
越水“四有”,多姿多彩又具人文内核
越之水,水中有人文。每个具体水体,不管是江河湖库,还是横流沧海,都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越之水,水中有山色。绍兴水的一大特色,便是与山为伴。山是分水岭,水是山之镜,水光山色,交相辉映。
越之水,水中有城乡。因为水,城是东方水城,乡是江南水乡。
越之水,水中有“油水”。每个具体水体,都是珍贵的资源;每个滨水地区,都具升值的空间。
伟哉,越水!
水乡泽国,绘就自然之秀美与迷人
水绘就了绍兴的秀美。
江河湖泊与横流沧海、自然之水与人工之流,使绍兴这个水乡泽国,水光山色、交相辉映,城市乡村、竞相辉煌。
户户临水居,家家尽枕河。粉墙、黛瓦、石板,小桥、流水、人家。
这是何等秀美迷人的景象。
越水丰饶,兴旺千年以降越地经济
水兴旺了绍兴的经济。
千百年来,越人以水为生,靠水致富。独特的水土环境,使绍兴成了我国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与水紧密相关,养鱼早在2500多年前的越国时期,便已成了越人重要的生产活动。
得益于富含矿物质的鉴湖水,越地酿出了堪称国酿、天下独绝的绍兴黄酒,成了中国黄酒的故乡。
受稠密水网的惠赐与神示,越地成了我国丝绸文化的发源地和纺织之乡。
纵横交错的水网,还极大地方便了越人的交通运输。
以发达的造船业和丰富的航海术为基础,于越民族成了我国最早面向海洋、走向世界的民族。
越水滔滔,铸就越民顽强的精神
顽强的精神,开放的基因。
可以想象,越人在最早面向海洋、最早走向海洋、最早漂洋过海的过程中,一定付出了无数生命的代价。他们不畏艰险的精神、顽强生息的耐力、传播文化的功德,值得后人永远钦佩与崇敬、永远缅怀与学习。
今日以绍兴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最开放、最发达的地区,正是传承了越族先人顽强精神与开放基因的结果。
而这种地平天成的历史基础,是由大禹奠定的。
改天换地,大禹治水故事源头在越地
大禹治水故事的源头在越地。
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先秦时期的《尚书》《诗经》《左传》《国语》《论语》《孟子》《墨子》《山海经》《楚辞》《荀子》《韩非子》《管子》《庄子》和两汉时期的《史记》《汉书》《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典籍,以及历代的地方志里,均有大量而确凿的记载。
这些记载说明,禹的出现,完全是时势造英雄的结果;大禹治水的故事,完全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作用的产物;故事的起源,正是越地,并且正好与卷转虫海退的时间相吻合。
大禹治水方法的源头在越地。
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环境决定思想。不仅大禹治水的故事起源于越地,甚至连大禹治水的方法也导源于越地。
怎样的水环境,产生怎样的治水思想。正是宁绍平原河流短促、沼泽遍地的特殊水环境,才产生了疏导这种特殊的治水方法。
大禹精神,强大了越地文化基因
大禹是治水英雄,立国始祖,中华圣王。
大禹的历史遗产,集中地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治平了洪水。大禹治平了滔天洪水,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自己也因此而成为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治水英雄。
二是创立了国家。大禹得出了“水可立国”的真理,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夏朝,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国史,促进了中华大地的一统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他自己也因此而成为了立国始祖、中华共祖。
三是铸就了国魂。大禹在艰苦卓绝、空前伟大、播惠至今的治水与立国实践中,凝练和铸就了以爱民、礼贤、律己、应变、求新为主要内容的大禹精神,以尊重自然、顺应时势、和合万民、艾安天下为主要内容的大禹文化。这种伟大的精神与文化,成了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巨大无形资产、生生不息的强大文化基因,他自己也因此而成为了世代中华儿女无限敬仰的伟大圣王。
对于绍兴而言,大禹娶妻生子在此,治水毕功在此,大会诸侯在此,祭祀封禅在此,死后归葬在此,更是为绍兴赢得了享之不尽的无上荣光。
传诸后世,祭禹上升为国家级祭祀
“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大禹以其光辉业绩与伟大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崇敬和传颂,祭祀便是崇敬和传颂的具体而重要的体现。
历代祭禹,大体上分为四种情况。
一是天子亲祭。最早亲祭大禹的帝王是秦始皇,清代康熙帝、乾隆帝也曾来越地亲祭。
二是天子遣官致祭。其中最早的,是夏王启派遣的使者。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遣官致祭的有25次之多。
三是诸侯祭祀。
四是地方有司祭。
1995年4月20日,农历乙亥年谷雨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与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礼”,标志着新中国恢复了传承4000年之久的祭禹礼制。
从此,每年谷雨的祭禹活动,成了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大禹后裔等在内的中华儿女和八方来宾的共同节日。“北祭黄帝陵,南祭大禹陵”,成为华夏子孙祭祖的两大盛典。
2006年5月,“大禹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4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举行公祭大禹陵典礼,标志着祭禹上升为国家级的祭祀活动。
越水风雅,唐宋三杰诗咏鉴湖
李白说:“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
杜甫说:“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
陆游说:“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镜湖。”
被这唐宋文坛三大杰出诗人先后如此指名道姓、集中讴歌过的人工湖泊、风景名胜,除了鉴湖(别称镜湖),恐怕难再找出第二个了。
绍兴运河,为越地带来富庶好运
如果说鉴湖给越地带来了胜景与盛名,那么,运河则是给越人带来了好运。
绍兴运河,位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最南端的浙东运河中段,她既是浙东运河的最前身,又是连接东西浙东运河的核心段,更是千百年来给越人带来了源源不断利益的好运之河。
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修凿的“山阴故水道”,是我国最早的运河之一。
“山阴故水道”沟通了首都(今绍兴古城)与东部军工基地“练塘”与粮食基地“富中大塘”等的水上联系,既使越地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腾飞,又帮勾践成就了称霸伟业。
从此以后,这条不断往东西方面拓展延伸的水道的周围,一直是越地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文脉相传,运河水成就“唐诗之路”
运河载扁舟,诗路任悠游。
2014年6月22日下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涉及绍兴的,有绍兴段运河本体及八字桥、八字桥历史街区、古纤道三个点。这一个本体、三个点入遗,实在是殊为难得。
岁密月稠,流长底蕴厚。诗路千年由扁舟,功德播惠神州。而今瞩目全球,万众跃跃欲游。但待殷勤呵护,更得景美人悠。一叶扁舟,成就了千古的浙东“唐诗之路”。而最初承载这扁舟的,正是绍兴运河。
(节选自《绍兴有意思》)
东浦黄酒小镇。 记者 梁永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