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裘 玮 周章宇
进入暑期以来,位于嵊州市剡湖街道东前街的任光纪念馆迎来一批又一批参观者。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剡山小学的公益小导游李萧辰向参观者讲述着抗日英烈任光的故事。讲解间隙,他还唱起任光创作的《打回老家去》。少年清脆的声音里,带着对历史烽烟的追忆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歌声仿佛溯时光而上,将人们带回到1919年盛夏的东前街90号——任光的家。彼时,19岁的任光正是从这里出发,用自己的才华谱写战歌,用号角般的旋律,唤醒无数国人抗日的斗志。
那年夏天,怀揣着“用音乐唤醒民族觉醒”信念的任光,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邮轮。“听家里老人说,任光从小喜欢音乐,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李红卫是任光纪念馆负责人,其祖辈对任光家的事还留存着不少记忆,“任光的父亲是个石匠,他经常带儿子去乡间石宕看采石,嘹亮、悠扬、富有节奏的石工号子对任光后来音乐风格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红卫的手指划过展墙上悬挂着的一排排老式唱片(非原件),眼光停留在其中一张刻有“蝴蝶·十九路军”字样的唱片上。“我给你听一段《十九路军》的旋律吧,这首曲子昂扬激奋,坚定有力,我觉得里面就带有石工号子的节奏。”
1932年第一次淞沪抗战爆发,时任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高级雇员的任光,创作了《十九路军》。这是中国最早的抗日爱国歌曲之一。“那些年,国内战火连连,条件优渥的任光有很多次机会远走高飞,但是他没有。”李红卫说,任光利用工作之便,顶着被日军迫害的压力灌制了首版《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了《打回老家去》等许多抗日名曲,并通过唱片发行,让这些永远激励中华民族前进的歌曲传遍大江南北。
1940年,任光应叶挺将军之邀投笔从戎参加新四军,并创作了一批音乐新作。翌年,在皖南事变突围战中,任光不幸牺牲,他在行军中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别了,皖南》成了留给这片土地最后的绝唱。聂耳称他为“我们的导师”,叶挺赞他是“中国的音乐之星”,而《新华日报》登载的悼文中那句“民族的号手”,更是精准勾勒出任光以音符为刀枪的一生。
时光荏苒,昔日承载少年音乐家梦想的旧址,如今已是历史文化街区上一处鲜活的坐标。走出纪念馆,阳光依旧炽烈,但眼前的老街却早非旧时模样。为进一步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品质与内涵,2024年9月,嵊州启动东前街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建设,明确在保护传承基础上,积极引入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东前街成为嵊州文化自信的新名片。
其间,老街上8幢文保建筑、17幢风貌建筑、7幢重建建筑、1处城门楼得到保护修缮或重建。除原地修复的任光故居(后改建为纪念馆)外,还重点移建了江浙闽三省烟商会馆、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华女校、宁绍特委和嵊县县委秘密联络点、“中国生物农药之父”沈寅初院士旧居等重要历史建筑。“这些建筑,是东前街乃至嵊州不可再生的‘历史年轮’和‘文化胎记’。”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楼向前站在修缮一新的街巷前说,“它们承载着嵊州多元厚重的文化基因,这些散落的历史珍珠串联起来,其意义在于构建一个立体的‘城市记忆共同体’,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可传承。”
而任光纪念馆显然是这条“历史文化长廊”上最特殊的磁场之一。白天,这里接待大批前来参观的学生和游客;夜晚,东前街广场上,自发聚集的市民传唱《渔光曲》《彩云追月》《打回老家去》等歌曲,构成了最动人的红色精神传承图景。
战歌飞扬,东前街老石板路轻轻震颤,就像100多年前,任光踩着青石板路奔向远方寻求救亡图存之大义时激起的回响,永远向前、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