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用“焊花”铸就城市骨架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第03版:滨海潮声       上一篇    下一篇

  ■ 见习记者 张 柯

  通讯员 金 霞 陈勇浩

  王 强 文/摄

  本报讯 三伏天的滨海新区,早晨8点的阳光已带着灼人的热度。在329国道智慧快速路改造工程(越兴路至孙曹公路)IV标段下穿杭台高铁桥孔工程现场,机器的轰鸣声与金属碰撞声交织,80余名工人分散在各作业点忙碌。在8号桩板施工区域,50岁的王祖兵头戴安全帽,手持焊枪,正专注地焊接桩板结构的主筋。

  焊枪启动的瞬间,热量便裹挟着金属灼烧的焦味扑面而来。王祖兵身穿厚重的阻燃防护服,俯身蹲在一片钢筋组成的“钢铁丛林”间。安全帽下,豆大的汗珠顺着下颌滚落,滴在滚烫的钢筋上瞬间蒸发。

  王祖兵负责的桩板结构焊接,是筑牢道路骨架的重要一环。该工程8号桩板的作业面长56米、宽16.5米,需将196吨钢筋通过4000余个接头焊接成一个整体,最终浇筑混凝土形成路面。王祖兵的任务是将分散的钢筋单体通过焊接“缝合”成坚固的钢筋骨架,每个接头的焊接质量直接影响着道路的承重与寿命。

  “焊枪产生的电弧温度很高,电火花溅到皮肤上瞬间就能起泡。”王祖兵摘下防护面罩,黝黑的脸上满是汗珠。他指着身旁的钢筋接头说,“每个焊缝必须饱满、无气孔,否则混凝土浇筑时容易开裂。”

  头顶烈日,直面焊花,再加上厚重的防护装备阻碍散热,王祖兵每天要在烈日与焊花的双重“烤”验下工作。每天开工前喝两瓶藿香正气水是固定流程,随身携带的1000毫升水壶半天就能见底。“衣服湿了干、干了湿,结盐霜是常事。”他笑着扯了扯被汗水浸透的防护服,转身又投入工作,他每天要完成200多个钢筋接头的焊接,进度一刻也不能落下。

  王祖兵是四川泸州人,1999年来绍兴务工,一待就是20多年。如今,他已在诸暨租了房定居,妻子也在绍兴务工,儿子则在杭州工作,绍兴早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日子安稳,就不想走了。”说起在绍兴的生活,王祖兵的语气里满是归属感,而这份归属感,也成了他在高温下坚守的动力。

  王祖兵参与施工的329国道智慧快速路改造工程(越兴路至孙曹公路)IV标段下穿杭台高铁。为确保铁路运输安全,施工计划在春运前完成高铁两侧30米内的基坑开挖回填工作。8号桩板的建设进度直接影响后续的交通导改及基坑开挖时间,该工程施工单位以此为节点倒排工期,力争在8月中旬完工。

  工期紧、天气热,保障工人的安全健康始终是项目推进的重中之重。面对持续高温,工程施工单位根据每日天气预报灵活调整作业时间,避开中午气温最高时段,确保工人“干两头,歇中间”。施工场地里,专门设置的防暑驿站配备了空调、茶水、盐汽水、冰袋、防暑药品、行军床等物资,成为工人随时可依靠的“清凉港湾”。此外,施工单位还定期开展防暑教育,让全员掌握急救知识,并安排专人摸排工人健康状况,禁止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员从事高温露天作业,并成立高温防暑应急领导小组,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在确保工人安全作业的前提下,工程进度也稳步推进。”329国道智慧快速路改造工程(越兴路至孙曹公路)IV标段下穿杭台高铁桥孔工程项目部总工程师陈勇浩告诉记者,目前已完成支护桩和地基加固桩900余根,工程总体形象进度完成30%。高温仍在持续,无数像王祖兵一样的劳动者头顶烈日奋战在一线,用汗水浇筑起城市建设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