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梁上的木雕有300多年历史,修复时我们用了传统榫卯工艺,没使用一根钉子。”在婺源月亮湾·俞家民宿,创办人朱德枝轻抚着修复一新的梁架说。这座清中期朝议大夫的祖居,曾因木架腐烂濒临倒塌,经过精心修缮,如今已成为游客体验徽文化的热门打卡地。
在婺源,像这样获得新生的传统老旧建筑已有2647幢。近年来,婺源县以建设“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为抓手,坚持传统与现代相融、发展与保护兼顾,大力探索“保护为先、活化利用、市场运作”的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发展新路径,推动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焕发出旺盛“生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
立足构建极具地域特色的“徽派建筑大观园”,婺源县创新推出挂牌保护、联审联批、资金筹措等工作机制,出台《婺源县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按“一屋一档”建立档案库,实时动态管理,对3414栋传统建筑实施挂牌保护,并聘请7名文保专家对传统村落维修改造项目实施日常监管。同时,成立传统村落保护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审联批会议,常态化开展维修补助及抢救性保护;组建“改徽”工作专班,投入1.16亿元对8145幢非徽派房屋进行风貌改造;严格实施“带图审批”制度,公布30余套徽派建房图纸,确保3.8万余幢新建房屋符合徽派建筑风貌。县财政每年还投入传统村落专项保护资金1000万元,同时,积极整合、争取保护资金,探索古村落经营权出让、古屋民宿开发等融资路径,引导撬动社会资本逾13亿元参与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利用。
婺源县把传统村落保护融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县乡村组四级管理网络,全县30个中国传统村落均落实县级干部挂点,47个县直单位点对点开展帮扶。同时,创新探索“老屋认领”“老屋收储”机制,面向全球招募传统建筑“宿主”,推行“村党组织+文旅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19栋传统建筑已成功获得认领,234幢闲置老屋使用权实现收储。该县还出台《婺源县民宿产业扶持办法》,引回一批“新乡友”开发经营老屋民宿,带动全县改造建设民宿1000余家,促进村民就业1万余人。
婺源县大力实施“传统村落引才计划”,成功引进中国美术学院团队、北京大学俞孔坚团队,以及英国人爱德华夫妇等大批“新村民”进村,并培训传统建筑工匠2800多名,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注入鲜活力量。
(2025年8月8日 《江西日报》 记者 张弛 余燕 通讯员 单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