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老台门新用途:消防活态博物馆

日期:08-18
字号:
版面:第06版:综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 首席记者 王晓宏 文/摄

  “古色古香的老台门变身专业消防展馆,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这是宣传消防知识的好场所。”南开大学“周恩来班”大三学生高嘉骏说。

  集消防“五进”宣传示范点、消防研学趣味打卡地等功能的古城消防安澜馆昨天正式亮相,并迎来一批来自南开大学的大学生研学游成员。这也是越城区消防救援大队打造的最新一处消防文化“活态博物馆”。

  老台门变身消防展示馆

  古城消防安澜馆位于八字桥历史街区长桥直街,其正大门对面设有照壁,上书“慎火停水”四字,意思是“小心用火、存水灭火”。这句话记载于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是中国最早的消防宣传标语。

  安澜馆所在地块为上马石头,原有老台门及民房等传统建筑。此处原本居住人口密集,而多数住房年代久远,居住环境较差。2017年该区块被政府征收,居民相继搬离。如今地块摇身一变,成为古城消防救援站和安澜馆等消防功能空间。

  安澜馆共有四进,每进陈列不一,演绎着不同的消防故事。第一进右侧有一个消防服务室,既为辖区企业提供办事服务,又可供市民和游客休息、饮水和充电等。

  进入一进天井,一块形状像大象的石头映入眼帘,上刻东汉政论家、史学家荀悦在《申鉴·杂言》中的名言“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旁边还有一个大大的“火”字,特别抢眼。“这些字体均从王羲之的传世作品中挑选而来,复刻到石块上,既有消防宣传意义又体现绍兴文化元素。”消防讲解员小李说。这个天井内还摆放着老式酱缸,这些缸至今还是绍兴不少老台门内储水防火的物件。天井两侧墙壁上,记录了王阳明、鲁迅等绍兴名人在消防救火工作中的事迹,同样充满浓郁的绍兴味。

  老式铜锣、仿木制登高车、望火楼模型……走进二进古城消防文化记忆馆,一件件实物或仿真模型,一张张文字或图片,记录了绍兴人自古以来在消防领域的智慧。展柜内“水铳”“藤斗水枪”等灭火工具,吸引了大学生们拿起手机拍个不停。春秋时期的九经九纬、唐代的坊市制度,都体现了城市规划中的消防意识,让大学生们深受启发。

  第三进是消防体验区,又叫“有感”消防互动区。在根据绍兴古城的特点设计的消防逃生主题VR体验区,大学生戴上VR眼镜后,就像置身于火场,可以看到熊熊大火和滚滚浓烟,需要快速思考、寻找安全出口。通过这样的模拟体验,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火灾带来的危险,学会逃生技能。在消防零距离体验馆内,逃生物品选择、消防标识认识等不同的消防游戏,好玩有趣。

  三进和四进天井内,摆放着酒缸、酱缸、染缸等三缸,这是绍兴独特的文化符号。四进为火灾警示教育和消防文创空间,设有火灾中损毁物件展示区、消防科普区、古城消防学堂等不同功能区间。

  在古城消防学堂里,消防宣传员向大学生讲述了近年来保护古城消防的诸多创新做法,如把消防救援站搬到历史街区,实现24小时执勤、15分钟快速救援等。

  多处消防老建筑复活

  越城区消防救援大队有关人士说,“安澜”这一古语意味着社会安全稳定。建设古城消防安澜馆,不仅是为了挖掘传统智慧、守护古城安全,更是突出消防宣传和服务驻地功能,统筹推进“救、防、帮、宣”职能,打造集安全、文化、服务三位一体具有全国辨识度的“安全古城”消防文化IP。该馆承担着守护旅游景区消防安全的重任,也为绍兴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增添了“火焰蓝”动力。

  “这么好的台门打造成消防展示馆,真是大手笔。”安澜馆开放后,到八字桥历史街区的游客纷纷进入参观,对绍兴古城发展保护的做法赞叹有加。

  其实,这处老台门焕新变为消防展示馆,在绍兴并不是孤例。近年来,绍兴已有多处历史上承担消防功能的老建筑复活,成为网红打卡点。

  位于阳明故里上大路上的七星龙局,是一幢民国风格建筑,前身是箔锡业七星救火会的望火楼,始建于1921年。作为当时绍兴最高楼,它一直延续着发现火情报警、救火的功能。随着城市的发展,1973年,七星龙局瞭望台关闭,不再承担瞭望报警功能。2022年,该建筑经过修缮后复活,如今是阳明故里消防救援站,以崭新的面貌守护着古城的消防安全。

  位于东浦街道、成立于1924年的久安洋龙局,已走过百年历程。这个当年民间自发形成的救火组织,曾给东浦古镇穿上了一件防火“铠甲”,守护着当地百姓的安全。随着专业消防队的出现,它也完成了历史使命。随着绍兴黄酒小镇的开发建设,久安洋龙局经过修缮布展重获新生,成为东浦古镇旅游的热门去处,两年就吸引了22万游客打卡。目前,久安洋龙局二期项目已开工建设,将打造沉浸式防灾避险游戏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