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说“热”

日期:08-18
字号:
版面:第04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说“热”

  展 之

  对我来说,“热”是曾经向往、善恶难辨、爱恨兼具,因而难以准确描述的人生体验之一。

  三十岁之前,我基本不知道“热”为何物。那时居于青海,青海无热,冬季寒风凛冽,遍寻温暖乃为要务,蜷于斗室,依傍火炉,畏缩不出,是最普遍也最合理的状态;春天绿意蹒跚,嫩芽未出,风沙先至,几乎无一日无风,眼前一片混沌,天下皆是沙尘;好不容易熬过春季,夏季却如温吞水一般,温度计上的水银柱竭尽全力也爬不过30摄氏度那道坎,骄阳当空,背阴处却冷风嗖嗖;还未来得及品味暑热,秋凉已至,草木凋零、万物萧瑟,一年的期盼就此落空。

  我对热的认知,基本来自电影、小说及《中国少年报》《儿童时代》等刊物和学校的课本。所有读到看到听到的夏季,都在述说它的美好与诱人。少年不识热滋味,于是对热的向往魂牵梦萦,年复一年,不断累加,终成执念。热意味着奔放,意味着爽朗,意味着游戏天地的成倍扩大,意味着自然对人类约束的放松与纵容,也意味着洗澡不再是一件思忖良久而后痛下决心的事。热几乎与幸福相等,塞满了想象力的每个空间。

  20世纪80年代初,我初次领教了什么是热。

  时值7月,我因公出差,第一站便是“火炉”南京。刚下车,热浪便扑面而来,没几分钟,便大汗淋漓,衣衫尽湿。

  热是一种人生经历,自然需要人生经验应对。凭借积累近三十年在青海的人生经验,我认为第一步是先进屋,屋内必定凉爽。于是赶紧寻一旅店,钻将进去,想不到室内并没有预想中的清凉,因空气流通不如室外,反而更觉闷热。

  既然室内不凉,那就实施第二步,抓紧洗澡,自来水总是凉的。也顾不得体面,褪去衣裤,仅着短裤,四处寻找洗澡的地方。那时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旅馆内仅有一处洗澡的地方,几经打听,总算找到了,可南京的自来水温度与气温几乎没有差别,就算小有凉意,一俟离开浴室,又被炙热潮湿紧紧包裹,潮乎乎、黏嗒嗒。

  后来听说,广东那边管洗澡叫“冲凉”,深感传神,短短两个字,包含了摆脱溽热祈求清凉的途径、方法和内心寄托。

  洗澡无用,我已黔驴技穷,只得实施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招,咬紧牙关,苦等入夜。在青海,无论什么季节,晚风必凉,只要入夜,那份水深火热便可终结。结果当然又是大失所望,凉爽并未与夜晚携手而至,光影昏暗,暑热感却依然清晰,榨干了骨头缝里那来自青海的最后一点凉意,我只好在伴随着不解的炙烤中努力集聚睡意,苦待天明。

  困顿之中似有所悟,热,远没有想象中那般美好。

  对热一味抱怨,未免有失公允。金陵胜地,涌入视界的不仅有六朝古都的宏大气韵、法国梧桐的婆娑树影……

  天可怜见,来自青海的我竟封闭若此。

  后到上海,炎热依旧。上海毕竟是国内最繁华的都市,店铺林立,尤其是饭店酒楼,门口立一牌子,上书“冷气开放”,令人心动,但旁边一行小字:加价10%,立显高冷傲慢。捏捏干瘪的钱包,望望头顶的骄阳,我义无反顾走进店内。那当儿,凉爽比钞票更加重要。

  后来看到一则趣闻,在评选对人类贡献最大的20世纪十大发明时,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将空调列入其中。诚以为然!

  来去匆匆,热的滋味未品透,归期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