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公益培训贵在“按需定制”

日期:08-18
字号:
版面:第03版:滨海潮声       上一篇    下一篇

  亦 声

  公益培训贵在“按需定制”

  当下公益培训活动日益增多,覆盖安全知识、文化传播、生活技能等领域。然而,不少培训效果不佳,问题症结在于缺乏“按需定制”的精准性:课程设置往往由组织者主导,脱离实际需求;有的盲目跟风,导致“想学的报不上,开班的无人来”;内容“一刀切”,学难以致用,造成资源浪费。

  反观斗门街道的“斗门有艺”公益品牌,其成功之处正是跳出了“我讲你听”的传统窠臼,实现了“你点我教”的“订单式”培训。它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将课堂变成回应民生的窗口,有效打通了培训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其核心在于赋予群众选择权,让培训“跟着需求跑”:针对青少年开展兴趣培养,为中老年人提供休闲益智课程,给待业者强化技能提升……通过“群众点单、政府配菜”的模式,培训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奔赴”,既满足了文化需求,也提升了就业竞争力,实现了从“送服务”到“送希望”的跨越。

  公益培训的本质是为民服务,生命力在于贴近民生,其成效绝非以“办了几场”衡量,而应以“群众受益了多少”为准绳。要破除形式主义,让投入产生实效,关键在于机制创新:其一,插上“数字化”翅膀。搭建线上需求平台,让群众便捷提交“求艺清单”,后台运用大数据分析高频需求,实现课程的精准规划和动态调整。其二,打造“一站式”阵地。依托社区学校等载体,整合技艺培训、职业指导、考证考级等资源,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例如,为待业者贯通“技能培训—职业规划”全链条,为非遗爱好者打通“学习—创作—变现”路径,真正“授人以渔”。其三,深化“精准化”服务。社会需求是多元的,公益培训要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开设多样化的培训课程。如敬敷社区“敬敷学堂”课程内容从藤编到面点裱花,始终以民生需求为导向,这正是其持续发挥作用的根本。

  “斗门有艺”的实践启示我们,公益培训要焕发生机,必须将群众需求置于首位,以创新机制回应群众期待。唯有摒弃“单向给予”思维,坚定走“按需定制”之路,从“我提供什么”转向“你需要什么”,才能真正让每个人在技能提升和文化滋养中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使公益培训成为温暖民心、赋能社会的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