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牧式养蜂到扎根乡土品牌化发展
三代匠心酿出“古越蜂景”
■ 记者 赵婧赟
一大早,位于斗门街道的健华家庭农场已是一派繁忙景象。一排排蜂箱整齐排列,农场负责人钟剑华小心翼翼地打开蜂箱,取出晨光下泛着温润光泽的蜂王浆框——这是钟家传承三代的“甜蜜事业”,如今正焕发新活力,为乡村特色产业注入了蓬勃生机。
“我们钟氏养蜂的历史,算起来有100多年了,从未间断。”钟剑华妻子丁娇平一边娴熟地取着蜂王浆,一边向记者讲述。“同样是蜂王产的卵,吃蜂王浆长大的蜂王能活6至8年,而3天后改吃花粉和蜂蜜的工蜂只能活60天。”谈起蜜蜂的习性,丁娇平如数家珍。作为第三代传人,钟剑华夫妇坚守着诸多传统工艺:用蜂蜡制作蜡碗生产蜂王浆,坚持生态养殖方式,甚至还掌握着给蜂王“做手术”的独门绝技。
说到这独门绝技,忙碌的钟剑华停下手中的活,绘声绘色地介绍,“在放大镜下,用特制工具修剪蜂王的牙齿和尾刺。这样能让多只蜂王在同一个蜂巢内和平共处,从而显著提高蜂群的产卵量。”
创新,始终是这份事业的活力源泉。通过代代精心选育蜂王,钟剑华将油菜花旺季的单箱蜂王浆日产量从50多克大幅提升至420克,蜂群的抗病性和繁殖力也显著增强。“每只核心蜂王都有编号,我们像照顾孩子一样记录它们的‘成长档案’。”钟剑华翻开密密麻麻的生产日志,上面详细记录着每箱蜂的产量、抗病性等关键数据,“每年我们会选出表现最优的前5名进行育种改良,就像培育冠军种子。”这背后,凝结着几代人对蜂种优化的不懈追求。
如今,农场培育的意蜂种群不仅高产,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气候。2008年初虽遭遇历史罕见的雪灾,但凭借精准的饲料配比和科学的应急管理,他们的蜂场成为当地少数蜜蜂存活量大、损失轻微的成功案例。技术的升级改造贯穿始终:将传统的蜡碗取浆与现代标准化塑料巢础相结合;将过去肩扛蜂箱、辗转数省的“追花逐蜜”模式,转变为依托本地丰富蜜源的生态化定点养殖。这些改变让这个家庭农场优质蜂王浆年产量稳定在1500公斤左右,其蜂蜜、蜂花粉等产品也早已声名远播。
“以前每年要带着一百七八十个蜂箱,跑遍江苏、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现在,‘蜜库’就在家门口!”钟剑华指着农场周边郁郁葱葱的小山头说。得益于当地持续的环境治理,蜜源植物日益丰富:除了传统的油菜花,冬青、荷花、芝麻等次第开放,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蜜蜂飞行半径5公里内,已然形成一个天然的“蜜库”。这不仅让蜜蜂采蜜有了更多选择,更直接提升了蜂蜜的品质。2024年,健华家庭农场的蜂蜜荣膺“浙江省优质农产品”称号。
夫妇俩精湛的养蜂技艺,吸引了江西、贵州、河南、安徽等地的学员慕名前来拜师。“钟师傅不仅倾囊相授移虫等关键技术,还热心帮我联系销路。”一位来自江西的学员感激地说。农场正积极筹备启动“技术共享+订单收购”模式,旨在带动周边农户提升养蜂技术、拓宽销售渠道。“下一步,我们计划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深加工产品,比如蜂胶液、蜂产品护肤品等。”钟剑华透露,他们还希望与学校合作开发养蜂体验课程,着力传播养蜂文化。
去年,钟剑华夫妇为农场成功注册了“古越蜂景”商标。“‘古越’象征着我们扎根的绍兴这片沃土,‘蜂景’既描绘养蜂的生动图景,也暗含‘风景’之意。我们希望能把绍兴的蜂业文化打造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钟剑华阐释着品牌的深意。围绕这一品牌,健华家庭农场正从单纯的原料供应商向品牌化运营转型。在去年的浙江省农博会上,带着浓郁地方特色的“古越蜂景”蜂产品甫一亮相,便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咨询。
从漂泊追花的游牧式养蜂,到扎根乡土、融合科技与品牌的产业化发展,在这片日益丰饶的土地上,三代养蜂人的坚守与创新,正让这份“甜蜜事业”源源不断地酿造着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