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推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再深化
日期:08-17
■ 王亚军
市委九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再深化,确保“一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六年大突破”。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课题,文化在这个系统中扮演着纽带角色,而文旅融合则是其中发挥连接作用的重要抓手。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有效结合,将文化转化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不仅可以大力发展人文经济,更能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塑造城市精神、提升人民素养。因此,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利用好绍兴因厚重历史底蕴呈现出的丰富文化资源,是推动绍兴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再深化的有效路径之一。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曾指出,“绍兴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可以说,绍兴是浙江的‘罗马’”。绍兴的文旅资源,首先是有历史纵深感。舜王庙、舜井、大禹陵等承载远古传说,稽中遗址证实绍兴为古越国都,兰亭与书法紧密相连,沈园《钗头凤》题壁诉说陆游唐琬爱情悲剧,三味书屋、俞秀松故居再现近代革命者的童年生活,众多保存完好的古迹和名人遗迹完整勾勒出了绍兴的历史发展脉络。其次是有时代新鲜感。古老的台门建筑被改造为设计感十足的精品民宿或文化空间,传统的黄酒与奶茶、咖啡、棒冰等融合,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通过数字技术生动还原,古今融合的保护与发展模式为文旅资源增添了时代新气息。三是有现实生活感。仓桥直街、书圣故里等不仅是历史街区,还是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所,安昌古镇热闹的市集旁是挂满酱鸭腊肠的廊棚,鉴湖、运河的水面缓缓划过载着游客的乌篷船,绍兴的诸多景区同时展示了江南水乡独特韵味和城市烟火生活画卷。
面向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挖掘绍兴的酒文化、桥文化、名士文化、戏曲文化、书法文化等资源,将其转化为文旅新业态、新产业和新服务,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品质、凝聚人才力量提供动能,从而实现产、城、人、文四者之间的有机互动与深度融合。
以文旅新业态为抓手,激活传统产业新价值。一是注重产业沉浸式改造。例如,开设“丝路霓裳”主题展,通过数字投影还原绍兴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纺织贸易史,并推出与智能制造云工厂直接对接的个性化面料定制线上、线下工坊,让游客可以直接参与产品设计并购买成品,推动传统产业全面升级。二是注重产业体验式升级。例如,诸暨市山下湖镇可以进一步升级“西施泪”珍珠文旅综合体,配套建设珍珠美学主题酒店,进而构建“养蚌体验—开蚌取珠—珠宝设计—直播销售”的吃住行游购一体的闭环链条。三是注重产业多场景创新。例如,打造“黄酒时空隧道”平台,运用气味模拟技术还原历代酒坊环境,开发“酒曲微生物”科普研学产品,联动相关高校开展酿造工艺可视化研究等。
以文旅新产业为抓手,提升古城现代气质。一是注重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以“数字孪生水乡”为概念,与网络游戏开发公司合作,联动推出绍兴古城游戏数字孪生平台,实时映射八字桥、仓桥直街等历史街区动态,衍生虚拟文创产品,实现古城与现代城市的虚拟交互。二是注重科技文旅项目孵化。设计“芯片制造探秘”研学路线,在集成电路产业园区嵌入工业旅游模块,丰富文旅项目的类型。三是注重城市文化品牌培育,借鉴“熊本熊”的发展,聚焦“迅哥儿”等城市文化品牌形象,推出表情包、短视频、文创纪念品、城市巡游等系列产品。
以文旅新服务为抓手,激发新人新气象。一是注重绍兴美食经济立体开发。例如,创建“越宴十碗头”标准化体系,开发“黄酒宴”“鲁迅笔下宴”等主题创意宴席,建设若干个美食文旅驿站,引导“新绍兴人”和游客形成“绍兴好吃”的集体记忆。二是注重设计会展双向赋能。可以建立“书法美学—纺织设计—建筑规划”跨领域创新中心,在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建设智慧会展综合体,集成AI同声传译、全息投影技术,打造长三角工业会展新高地,汇聚“新人才”。三是建设水乡休闲提质工程。优化“乌篷船+5G”智慧水系游览系统,开发“阳明心学”水上研学课程,推出“48小时禅修之旅”等产品,吸引邻近城市的年轻人前来感受“慢生活”。
作者单位 绍兴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