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振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浙江抗战的重要支点与江南抗日的文化标杆,绍兴以“水乡烽烟”的独特抗争形态,在全民族抗战中书写了不可磨灭的历史篇章。从浙赣战役的山地阻击战到会稽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从文化界“笔阵抗战”到工商界“毁家纾难”,绍兴人民以血肉之躯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不屈品格。深刻解析这段历史,既是对先烈的缅怀致敬,更是从精神谱系中提炼新时代奋进力量的必然要求。
一、战略要冲:绍兴抗战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军事与经济价值
一是浙东门户的军事屏障作用。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控扼钱塘江入海口与浙赣铁路东段,素有“浙东锁钥”之称。1937年淞沪会战后,日军企图通过占领绍兴打开浙南、闽北通道,进而控制东南沿海经济带。1942年浙赣战役中,绍兴军民依托会稽山、四明山地形构建防线,在诸暨、嵊县等地与日军展开拉锯战,成功迟滞其西进计划。据《绍兴抗战史料汇编》记载,仅1942年5月至8月,绍兴地方武装与国民革命军协同作战就达37次,炸毁日军运输线12处,迫使日军放弃打通浙赣铁路的战略企图,为西南大后方争取了宝贵防御时间。
二是战时经济的后勤支撑功能。作为江南鱼米之乡,绍兴在抗战时期承担了重要物资输出任务。一方面,稻米、茶叶、丝绸等物产通过秘密通道运往浙南地区,仅1941年绍兴茶商就通过香港转口贸易换取外汇约230万银元,用于购买战时药品与武器零件;另一方面,绍兴手工业者自发组织“战时铁器合作社”,在嵊县、新昌等地设厂制造手榴弹、修配枪械,年均生产各类军械配件超1.2万件(据彭俊榕《全面抗战时期绍兴商会研究1937—1941》)。这种“农业支撑前线、手工业服务战争”的模式,形成了独具绍兴特色的战时经济体系。
二、精神丰碑:绍兴抗战彰显的民族品格与文化自觉
一是全民抗战的组织创新与斗争智慧。面对日军的侵略,绍兴民众创造了“水乡游击战”的独特形式。以“水上游击队”“山乡锄奸团”为代表的民间武装,利用河网密布、山峦起伏的地形优势,开展“昼伏夜出、声东击西”的袭扰战,体现了绍兴人民以智慧弥补装备劣势的生存韧性。
1942年5月中旬,日军发动“浙赣战役”后,中共浙东军分会决定开辟以诸暨枫桥为中心的会稽山游击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牵制日军南进。会稽山游击队南进支队挺进会稽地区,与诸暨地方党组织和“四乡联队”紧密配合,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取得了“龙凤山战斗”等胜利,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增强了诸暨民众的抗日信心。截至1945年3月,诸暨境内共开辟诸北、诸义东、路西等三个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的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文化抗战的笔阵锋芒与思想动员。绍兴文化界以“文化救亡”为旗帜,构建了严密的思想抗战阵地。抗战期间,绍兴创办了《战旗》等数十种救亡报刊,坚持不懈地为宣传抗日救亡而努力。戏剧是抗日文艺宣传中感染力最强的形式之一,绍兴进步的戏剧工作者和演剧团体充分利用戏剧舞台,通过话剧、历史剧、外国进步戏剧以及各种改编的旧剧和民间戏曲等,宣传爱国主义,唤醒民族意识,起到了振奋人心的教育作用。当时,绍兴各剧团演出的剧目主要有《放下你的鞭子》《张家店》《活捉东洋兵》《巧计杀敌》《魔窟》《壮丁上前线》《古城在怒吼》等。1940年5月,绍兴三区政工队和省政工队宣传队在绍兴觉民舞台合演话剧《魔窟》,原定演出3天,因观众强烈要求,又续演一天,3000余名观众观看了演出。这是绍兴在抗战期间演出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一次。这种“以笔为枪、以戏醒民”的文化抗争,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增强了绍兴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引导了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对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历史贡献:绍兴抗战对全国战局的多维支撑
一是人力输出的战略价值。从1937年到1945年,绍兴地区有数十万民众自愿参加抗战,在反侵略、求生存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为了民族大义与救亡真理,绍兴儿女英勇奋斗,涌现出了宣侠父、左克、何云、任光、陈特平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革命先烈。而牺牲在战场上的绍兴烈士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来。这些抗战英雄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铸就了捍卫民族尊严的坚固长城。
二是情报与医疗的隐性贡献。绍兴依托密布的水网商道,构建了覆盖浙东的情报网络。以“绍兴帮”商人为主力的情报小组,通过商船运输、漕运管理等身份掩护,将日军兵力部署、武器配置等情报经宁波转递至第三战区司令部。同时,绍兴中医师公会组织“战时医疗团”,在诸暨、上虞等地设立伤兵救护站,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救治伤员。
四、时代启示:从抗战历史中提炼民族复兴的精神动能
一是和平守护的历史镜鉴。抗战时期,绍兴是浙江省遭受日寇侵略的重灾区之一。1938年至1940年间,日军战机101次撕裂绍兴天空,250架次轰炸让万余民房化为焦土。绍兴古城诸多文化地标被炸毁,名胜古迹遭到严重破坏。这段历史深刻昭示:和平不是自然天成的恩赐,而是需要用民族意志与实力去捍卫的底线。当代绍兴修复抗战遗址,建立抗战纪念馆,正是以历史记忆筑牢和平发展的思想根基。
二是精神传承的实践路径。面对日军的侵略,绍兴各界人民在“保卫大绍兴,冲过钱塘江,收复杭嘉湖”的口号下,不愿做亡国奴,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绍兴人民在抗战中孕育的“坚韧、团结、智慧”精神,已转化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如今的绍兴将抗战文化融入城市精神建设,在会稽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打造“红色研学基地”,将民间抗战智慧转化为社会治理创新,如“枫桥经验”中“发动和依靠群众”的核心理念,正是抗战时期全民联防思想的延续。
从1931年到1945年,绍兴人民以14年不屈不挠的抗争证明:当一个民族将生存意志、文化基因与抗争智慧熔铸为精神合力时,终将冲破黑暗走向复兴。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重温绍兴抗战的历史意义,不仅是为了守护不能忘却的记忆,更是要让“水乡烽烟”中淬炼的民族精神,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引擎,指引我们在新征程上续写“越地长歌”的时代新篇。
作者单位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