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万物皆可“痛”,挠中消费的“痒”

日期:08-16
字号:
版面:第06版:综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 陈立民

  前几天,上海杨浦复兴岛化身全球首座“痛岛”,成为今夏热门打卡点。更早前,多家都市报纷纷推出二次元风格的“痛报”,令读者惊呼“报纸原来可以这么潮”。还有痛包、痛衣、痛柜等席卷而来——“痛文化”从一个小众圈子的爱好,突然闯入了大众视野。

  所谓“痛文化”,意指用动漫、游戏等二次元元素装饰物品,以表达对角色的热爱。如最具代表性的痛包,通过透明夹层展示徽章、玩偶,宛如“行走的二次元橱窗”。其内涵与形式不断本土化,演变为万物皆可“痛”。一枚“吧唧”徽章均价几十元,限定款却可飙至上万元;奥运冠军全红婵展示“痛包”后,同款商品一度卖断货;闲鱼数据显示,2024年“痛文化”新发商品数同比增长268%……这些现象背后,是年轻人对“痛”的狂热。

  这种“痛”不是疼痛,而是年轻人用这种方式,标定“自我”的存在。

  年轻人为何愿意为“痛”买单?与其说是为商品本身,不如说是为商品赋予的情感意义买单。比如,集齐“我推”的生日徽章,仿佛参与偶像的人生节点;痛包上的角色立牌,让人感觉“偶像时刻相伴”。与此同时,“痛文化”还是年轻人的个性宣言。通过DIY痛包、痛衣,年轻人将自我审美与IP文化融合,打造独一无二的视觉符号,“痛文化”成为“显眼包”们的社交语言。

  “痛文化”的火热,掀起消费市场的“痛经济”浪潮。企业通过深度挖掘IP价值,推出联名款、限定款,刺激粉丝重复购买;线下场景同样被激活,痛岛、痛展成为新的消费磁极和城市新文化地标。例如,米哈游旗下IP的徽章销量已达亿级,利润在十亿级别;上海BW2025展会吸引3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消费;定制化服务崛起,闲鱼上痛包代扎、痛板定制的手艺人月入6000元;跨界融合创新不断,推理主题书店、二次元餐厅的成功,证明IP场景化消费具有相当高的吸引力。“痛文化”,正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增长极。

  “痛文化”虽热,也需警惕过度商业化的反噬。品牌应平衡好商业与文化价值,避免陷入盲目跟风和过度炒作的怪圈,避免“痛”产品沦为快消品。社会亦需正视年轻人的渴望,以开放心态拥抱这一趋势,读懂其中的情感密码与消费逻辑。未来,“痛经济”要想真正挠到消费的“痒点”,还需进一步扩大受众范围,引导“痛文化”从“自我表达”走向“社会联结”,赋予“痛文化”消费以更大的社会意义。当越来越多的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一个繁荣、多元、可持续的新型消费市场,将更加值得期待。据《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