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馆门上贴着一张“高温放假”通知。
■ 记者 殷俊 文/摄
这几天,九节桥河沿一家无名面馆的门上,一张“高温放假”通知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份通知宣布该店从8月4日至31日暂停营业。这家深藏老街、从不挂招牌却生意火爆的老店,10年来每年都给自己“放暑假”,成了古城里的一道独特风景。
这家面馆的掌勺人陈鸿生今年68岁,与妻子许爱娟已在此经营30余载。每一碗面,他都会精准把握食材入锅顺序,现做卤味更是食客难忘的滋味。靠着多年来对品质的坚持,他将一碗面做成了古城口耳相传的“无名招牌”。4年前,看到父母那日渐弯下的腰,儿子陈立明主动接手,成为面馆新一代守护者。
餐饮行业普遍有一个共识:一年四季,一旦开张就不要轻易关门,否则生意就可能流走了。这家面馆为啥有这个底气给自己“放暑假”?
“三伏天歇业是我们这家面馆雷打不动的传统。因为平时生意好,从来没有店休,而且要把每碗面烧好,无论是挑食材、烹制浇头,还是现烧面的火候,处处都需要用心,一年忙到头也很累。尤其是高温天,加上厨房的火焰,更是辛苦,因此也想歇一歇。”陈鸿生用朴实的话语向记者解释为啥在高温天按下暂停键。他说,这些年古城的流量越来越大,生意做不完,也给了他们放假的底气。
那么为何不雇个人看店而宁愿放弃每天可观的收入?陈鸿生说,他不放心假手他人,不然街坊邻居熟悉的那口地道味就无法保证了。
为了保证每碗面的品质,陈鸿生付出的心血远超常人想象。每日清晨5时,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中沉睡,他便已穿行在菜市场的喧嚣里,寻找那些肩挑背扛自家新鲜蔬菜的农户摊位。在他眼中,被其他顾客挑拣过的笋摊就已失去价值。为了找到那几根“入眼”的鲜笋、蒲子,他常常不辞辛劳辗转于白马畈农贸市场、塔山再就业农贸市场之间,以确保每一碗面的“根基”足够扎实。
“爸爸只让我在家里下厨,教我怎么把握食材的特性,从不拿顾客的面来练手。”陈立明的话语里带着对父亲的敬重。无名面馆的厨房里,蕴藏着30年如一日的坚持,每一碗面都充满了匠心:硬质的笋片、小尖椒率先入锅,用滚烫的油逼出深藏的鲜香;随后是易熟的番茄、蒲子,层次分明地融入;那秘制的卤牛肉、大肠、大排,更是老两口亲力亲为的得意之作,成就了食客口中难忘的滋味。作为面馆招牌的现炸小黄鱼酥香扑鼻,甚至让许多食客在满足地吃完面后仍忍不住要打包带走几条。
无名面馆的兴旺,恰似绍兴古城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它静默地伫立在九节桥河沿,一头连接着承载厚重历史的八字桥,一头通向充满市井烟火气的东街马弄,又与以文旅风情著称的东街农贸市场毗邻。30年前,一碗一元的面鲜有人问津,如今二三十元一碗,门前常排长队。对此,陈立明深有感触:“这几年来,古城价值被重新发现与珍视,也为父亲这份匠心作了无声的背书,现在我们面馆每天都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因此,我们放假是为了好好休息,从而更好保障品质,不让大家失望。”
当陈立明在这个“高温假期”里潜心琢磨着食材特性与火候的微妙平衡,这份朴素而执着的匠心,正悄然在下一代手中延续。面馆的暂时歇业,并非故事的终点,而是为了积蓄力量,让那碗承载了30年古城烟火气的面条,滋味更加醇厚恒久,在下一个清晨继续熨帖古城的胃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