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 琪
通讯员 李帮焱 石淑惠
本报讯 “处理后的污水能直接浇菜当肥料了!”日前,在新昌县沃洲镇银顶山村彭顶山自然村的污水处理设施旁,村民陈利妃向回访的运维人员感慨。这个曾经让人避之不及的“污水池”,如今成为守护城市饮用水源的绿色防线。
长诏水库和钦寸水库是新昌县两口“大水缸”。为破解库区农村污水治理难题,新昌创新构建“县政府统筹+国企运营+第三方技术支撑”模式,在饮用水源地的二级保护区选择两个库区村作为试点,投入450余万元,结合农村污水零直排村和绿色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库区农污治理示范项目建设,该项目还被列入全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省级配套示范项目。
位于钦寸水库边的彭顶山自然村是试点村之一,只见改造一新的污水处理站点与周边绿水青山融为一体。“我们采用‘二级生物处理+生物滴滤’工艺,出水水质完全达到农业灌溉标准。”浙江兴新环境有限公司运维负责人梁春江介绍,该站点日处理能力达30吨,覆盖该自然村及周边村共93户村民的生活污水处理。
位于长诏水库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的新航村郎坑终端则采用“AAO+化学除磷+药剂消毒”工艺,确保水质良好。
据了解,两个站点自2024年9月投运以来,已累计资源化利用尾水6300余吨,减少COD(化学需氧量)排放1.26吨。
在实现污水资源化的同时,新昌县还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站点运维效率。新昌县农林水集团排水公司副经理竺欢钦介绍,该县积极探索“建管一体”模式,项目通过数智平台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远程监控、问题分析和闭环管理,在守护城市“大水缸”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汩汩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