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昌)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袁 畅 摄
天姥山下,因变而兴,新昌江两岸,逐绿前行。新昌县的发展故事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焕然一新。
20年来,新昌县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必须紧紧依靠科技的力量来支撑”“与人协调、与环境和谐的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嘱托,实干争先,用10年时间实现从省污染监管重点区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转变,再用10年时间实现从资源要素驱动到绿色创新驱动的转变,走出了一条科技强、产业优、生态好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作为继安吉县后全省第二个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两项国家级荣誉的县(市),新昌还是中国工业百强县、全国首批创新型县、投资竞争力百强县……新昌“点绿成金”的密码,深植于城乡发展的创新实践中,也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力量。
一个“穷山村”的“生态共富路”
近日,天刚蒙蒙亮,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升起袅袅炊烟,村民郑功花早早支起摊位,麻利地翻动着金黄的玉米饼,迎接游客。“暑假游客多了,能在家门口赚钱,再累也高兴。”她边忙边笑着说。这清晨的忙碌,正是外婆坑村依托绿水青山吃上“生态饭”“旅游饭”的缩影。
外婆坑村地处绍兴、台州、金华三市交界,距离新昌县城42公里。昔日“新昌有个外婆坑,有囡不嫁这条坑”的民谣,曾是深山贫困村的真实写照。30多年前,外婆坑村人均年收入仅96元,村里40多条光棍娶不上媳妇。而今日的外婆坑村,层层叠叠的茶园与少数民族风情建筑相映成趣,游客络绎不绝。
外婆坑村的蜕变,始于对青山的敬畏与唤醒。在全县“生态兴县”战略引领下,该村封山育林、修复生态,依托保存完好的5300亩原始次生林和清澈溪流,发展有机茶种植。引进10万株名优茶苗,成立全县第一家有机茶合作社,集资新建名茶炒制规范化示范点,注册本村的品牌——“外婆坑”龙井。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外婆坑村的龙井茶品质卓然,成功通过有机认证。茶叶价格也随之攀升,从昔日的每500克几十元跃升至千元以上。全村茶园面积由1991年的96亩增加到如今的1500亩,茶叶总产值从当年的4万元提升至1000多万元。
绿水青山滋养的不只是茶叶,村中沉睡的生态资源被逐渐唤醒,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村民巧手制作的玉米饼香飘四方,年销售额突破600万元。外婆坑村引进专业运营团队组建了文旅公司,将该村的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业态相结合,进行市场化运营。“小红军团”研学游、“外婆家的集市”系列活动、“长桌宴”农家美食、“民族潮”泼水节、少数民族服饰租赁……乡村运营的火花持续点燃乡村活力。
2024年,外婆坑村接待游客超32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跃升至5.8万元,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省“千万工程”样板村的华丽转身。
外婆坑村不是孤例,新昌以改革的理念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加快农商旅融合发展,涌现出下岩贝·金山上、天姥山下等热门片区,近3年游客数量年均增长34.5%,土特产、小吃、民宿等产业快速发展,“大佛龙井”全产业链产值超100亿元,等级民宿数量居绍兴市第一。
三座“大水缸”的“共生密码图”
蓝天白云下,无人机盘旋在钦寸水库上空。几公里之外,生态联勤执法队员通过实时画面监测库区动态。水质监测数据显示,钦寸水库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以上。
渠清如许,离不开“源头”的保护与付出。
今年3月,由绍兴市钦寸水库运管中心与新昌县农林水集团牵头,联合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及属地乡镇,携手库周村党员群众,一套围绕水资源保护、生态监测、污染治理等的全方位联动机制应运而生。同时,积极推动全县水源地生态保护“监管一件事”落地见效,打通部门协同堵点、难点,利用无人机、游艇等强化日巡和夜查力度,违法线索闭环处置率达到100%。
科技赋能动态管控,让“水缸”更透明。新昌利用全县2个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在线监测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等水质参数,并常态化进行采样监测,实现“线上+线下”动态双管控。2024年,全县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碧水长流,库区村也因水而活。近年来,钦寸水库的静水溪流正推动库区村从传统产业向生态经济转型。2024年,新昌利用黄泽江、钦寸水库等自然资源,串联起沃洲镇东郑村、羽林街道枫家潭村、芦士村等村落打造“东江十里·风起大明”和美乡村示范带项目,通过生态保护与产业融合,实现城乡共富。今年夏天,钦寸水库、黄泽江、长诏水库等山水资源更是成为外地游客夏日亲水的热门选择。
在县域的另一头,在绵延的山林间,镜岭水库也将从蓝图变为现实。镜岭水库为浙江省“十四五”期间库容最大、单体投资最大、移民人口最多的水利工程,新昌县经过14个月奋战,目前1.28万镜岭水库移民全部签约,工程建设将迎来新阶段。对新昌来说,镜岭水库建设既是时代的担当,又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延续。
三大水缸的共生蝶变,也是新昌突出生态优先的缩影。近年来,新昌持续加大环保投入,总投资超150亿元,城乡污水实现100%纳管,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攻坚战,新昌江、黄泽江、澄潭江“三江”出境断面水质均值连续15年保持Ⅱ类水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5年超95%,五夺“大禹鼎”。
15家“上市公司”的“绿色创新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昌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
近年来,新昌坚持绿色发展,深化“小县大科技”建设,加快“两新”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和生态良性互动。全县成功培育15家本土上市公司、总市值超3000亿元,拥有全球占有率第一产品16个、国内行业第一产品25个,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科技人才项目纷纷落户新昌,如全球轴承行业龙头企业瑞典斯凯孚公司连续在新昌上马三期项目,将建成全球最大球轴承生产基地。
科技强起来,产业绿起来,发展跑起来。如今,新昌工业以科技创新为内核,转变发展方式,正成为新昌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产业向绿——深化亩均效益导向,倒逼“腾笼换鸟”,基本实现绿色智造主要行业、规上企业全覆盖。轴承产业基本实现污染零排放、利润率翻番,医药产业加快进军创新药领域。
产业向新——新昌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91.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58.5%,同时,三花、万丰等领军企业带动面上企业积极进入通用智能机器人产业、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赛道。
产业减碳——加大“低小散”整治入园力度,目前全县95%以上工业集中在园区,医化产业比重从65%下降到20%左右,并以成品药、生物制剂等为主,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减少61.5%,单位能耗下降到0.21吨标准煤/万元。
与此同时,绍兴市生态环境局新昌分局“无事不扰、有事必到”的服务理念正助力企业绿色发展。近年来,绍兴市生态环境局新昌分局创新实施“正面清单”制度,将环境信用良好、环境管理规范的35家企业纳入管理,运用无人机、在线监控、用电监管等科技手段实施智慧监管,最大限度减少现场检查干扰,让企业心无旁骛抓生产、谋发展。
服务不止于“不扰”,为精准破解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痛点堵点,新昌打出组合拳,主动靠前帮扶指导。2023年推出暖心助企“十条举措”,从项目审批提速、强化要素保障,到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深化“绿色管家”服务,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同时,组建业务专班和技术小分队,深入生产一线帮扶,今年以来出动260余人次,收集解决大量环保管理问题。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年上半年,新昌GDP增长7.5%,增速居全省第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规上企业销售利润率高达16.2%。这份亮眼的成绩单,得益于新昌以科技促转型、以服务优环境,让产业“含绿量”提升高质量发展“含金量”。
撰文 俞帅锋 俞颖颖 周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