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海亮学子范斯喆摘金

日期:08-14
字号:
版面:第05版: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8月10日,第37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金牌得主范斯喆凯旋庆祝仪式在海亮教育园举行。

  诸暨市委市政府发来贺信:范斯喆同学此次摘金,实现了诸暨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零的突破,希望范斯喆同学以此为新起点,真正成为一名勇于创新、勇敢探索、勇毅前行的栋梁之材,也希望海亮高级中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双提升”。

  据悉,海亮高级中学此前已在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斩获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这次是连续第三次获得国际竞赛金牌。海亮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黎红表示,范斯喆同学这枚沉甸甸的金牌,闪耀着他个人的才华与努力,同时,这也是一枚奖励海亮教育“因材施教”育人理念与培养体系的璀璨勋章。

  “在诸暨市委市政府的引领下,海亮教育一定积极响应时代号召,服务国家需求,矢志不渝,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伟大事业持续奋斗,作出更多贡献。”海亮教育科技服务集团总裁陈军伟说。

  范斯喆上台致辞。

  连续三年“斩金”

  创县域中学国际竞赛新纪录

  范斯喆此次代表中国队参赛,以全球第三的成绩摘取IOI金牌,完成了海亮学子在国际竞赛中的“三连金”,展现了海亮培养拔尖人才的实力。海亮高级中学是全国县域中学中唯一一所获得如此成就的学校。

  中国队IOI竞赛的成绩如同中国乒乓球一样,一直在世界上遥遥领先。截至2025年,中国队一共获得146枚奖牌,其中106枚金牌、28枚银牌、12枚铜牌(不含港澳台地区),金牌以及总奖牌数量位列世界第一。

  虽然中国队表现优秀,但其中鲜有县域高中学生的身影。2015年至2025年,我国共有37位IOI金牌得主,包括范斯喆在内仅有两位县域中学学生。范斯喆不仅以全球第三的成绩拿下金牌,也成为诸暨历史上首位获得IOI金牌的学生。

  近三年,海亮高级中学在五大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不俗成绩,每年都有金牌斩获。其中,史皓嘉更是连续两年以满分成绩获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梳理2023年至2025年间五大国际奥赛中国金牌得主所属中学,仅有海亮高级中学、上海中学和成都七中三所学校实现连续三年出现金牌获得者。

  海亮高级中学以培养数学与科学领域的创新人才为目标,五大学科竞赛成绩位居浙江前列,构成其竞赛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王黎红表示,海亮教育将秉承“因材施教”育人理念,以贯通完善的培养机制,让每一位学子都在自己的“赛道”上通向光明前途。

  学校构建起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数理科技”特色为引领,五大学科创新课程与数理拓展课程并重的课程体系。体系化的课程体系搭配上由金牌教练、特级教师、北大清华等名校毕业的青年储备教练组成的教练团队,着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从清北到哈佛

  竞赛得主成尖端科技人才

  五大青少年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不仅是天才们的顶峰相见,也是国家基础教育水平和拔尖人才创新培养的衡量标尺。

  当前科技产业与学术界的领军人物,不少都曾在青少年阶段崭露头角。比如,OpenAI首席科学家Jakub Pachocki曾获2009年IOI银牌,主导了GPT-4等重要研究;估值40亿美元的Cognition AI三位创始人均为IOI金牌得主,团队共曾获10枚金牌。这种情况也出现在智能驾驶、量子信息等领域。

  在就业市场上,高科技领域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根据猎聘发布的《2025上半年人才供需洞察报告》,AI和汽车相关岗位人才需求增长最快,在细分岗位中搜索算法工程师人才紧缺指数最高。部分企业直接表示有竞赛相关经验的人选会获得加分。

  尖端人才已成为企业争抢的对象,中学阶段对人才的识别与培养尤为重要。数学家丘成桐接受《教育家》杂志采访时曾表示,学生通过中考、高考等统一模式成长,高校再从中遴选优秀者,这种机制虽能高效选拔大批人才,但难以孕育具有卓越创造力的学者。

  近些年,国家和地方层面不断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系统培养,逐步构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贯通式选拔机制。比如,“强基计划”面向有志于服务国家战略、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英才计划”则联动高校与科研机构,提前介入中学生培养;北京则实施“翱翔计划”……

  从兴趣到天赋

  县域金牌得主如何诞生更多

  天赋需要被发现,更需要被开发、被培养。

  目前国内拔尖人才识别多以知识性测评为主,部分学校、机构引入更多维度测评机制对学生发展潜力进行精准识别。海亮教育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引入与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度合作的学习力测评系统,从注意力、自制力、反应力、思维性等方面综合评估学生潜力,结合知识测评提升选拔精准度。”

  拔尖人才培养并非拔苗助长,而是让幼苗成长在适合他的土壤中。纵观众多杰出学者,他们的成长之路大多是跳跃式的。常规的“6+3+3”学制并不适合学有余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海亮高级中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制订“一生一课表”的定制化培养方案,以五大学科竞赛为抓手,设计“一体、两翼、多通道”升学路径(以高考为主体,竞赛和“强基计划”为两翼)。

  竞赛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天才们进行最强大脑的对决,更是让更多人获得思维的锻炼和解决问题的意志力。范斯喆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际竞赛的题目会更加灵活,不是单纯套用公式、多训练就能掌握的。在日常学习和训练中,教练也更侧重于我们的开放性思维,经常考大家类似于‘脑筋急转弯’的题目。”

  拔尖人才的培养并非独立于主流教育体系之外,而是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协同发力。海亮连续三年培养出金牌选手,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县域中学培养创新人才的潜力。县域不缺学生,缺的是课程、资源和老师。目前,海亮教育团队正积极开展乡村振兴行动,为县域培养有拔尖创新潜质的学生,助力多地县域学子在竞赛中摘金夺银,帮助多所县级中学实现考上“清北”零的突破。

  庆祝范斯喆同学凯旋仪式。

  撰文 何 丹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