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倚望”:做太阳能艺术空间倡导者

日期:08-14
字号:
版面:第03版:滨海潮声       上一篇    下一篇

  让更多房子成为绿色能源发电站

  “倚望”:做太阳能艺术空间倡导者

  ■ 见习记者 陈嘉琦

  当普通玻璃镀上一层仅2~3微米厚的碲化镉光电薄膜,便变身为高效的“光源捕手”,可将光能持续转化为清洁电能。在滨海新区斗门街道,浙江倚望空间艺术有限公司将这项创新技术全面运用于阳光房。凭借这一技术,企业不仅完成了从传统制造到绿色智造的华丽转身,更在可持续发展的赛道上,探索出一条兼具科技含量与商业价值的特色路径。

  近日,记者走进倚望空间的生产车间,墨蓝色的碲化镉发电玻璃在流水线上有序流转。阳光透过窗户斜切而下,在玻璃表面折射出细碎光斑,工人们正戴着手套将调试完毕的玻璃与框架仔细打包——这批即将发往上海的产品,将安装在当地一座商业用房的楼顶,成为该商业用房的“能量中枢”。

  “这可不是普通玻璃。”技术主管手持光谱仪,指着检测数据介绍,它可以根据应用场景定制不同透光率,发电转化效率稳定在17%,哪怕是阴雨天也能持续供电。作为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的核心材料,这种碲化镉发电玻璃既承担着幕墙装饰的美化功能,又扮演着绿色能源发电站的角色,实现了颜值与实力的双重担当。

  为何想到将这种发电玻璃应用在阳光房上?公司总经理刘荣告诉记者,前几年,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系统阳光房行业面临发展困境。他敏锐捕捉到国家“双碳”政策带来的机遇,果断决定将系统阳光房升级为太阳能智能阳光房,并以“太阳能艺术空间倡导者”作为公司战略。“跟着政策走,我坚信这条路走得通。”他说,转型的核心在于从单纯的空间搭建,延伸到能源生产与空间利用的深度结合,而多年的技术积累让这一步跨越水到渠成。

  事实证明,这一决策颇具前瞻性。如今,倚望空间的产品已覆盖住宅、商业、民宿等多个场景,在沪苏浙、珠三角等的10个重点城市落地了100多个项目,太阳能智能阳光房正悄然重构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空间。经过多年技术沉淀,该公司不仅手握23项专利,更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荣誉收入囊中,成为光伏建筑领域的先锋力量。

  发电玻璃安装在阳光房上效果如何?刘荣给记者算了一笔“绿色账”:不久前,他们为上海一处近200平方米的商业阳光房安装了发电玻璃,这些玻璃每年可发电3.4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13吨、减排二氧化碳35吨;按25年的保障发电量计算,电费收益不仅能覆盖初期投入,还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盈余。更贴心的是,客户通过华为智能光伏App,可以实时查看发电量、累计减排量等数据,让每一度电的产出都“看得见、摸得着”。

  当前,这种“科技+美学+环保”的新产品,正从商业场景走进寻常百姓家。车间一隅,几箱阳光房组件正待发往位于新区滨湖里小区的一栋别墅。“屋主既想在阳光房里惬意观景,又希望实现绿色节能。”刘荣笑着说,这套60平方米的定制组件产生的电,足够供应室内空调与照明灯具等电器使用,一年下来能省8000多元电费,让绿色生活走入百姓家。

  倚望空间的成长,亦是总经理刘荣的行业深耕史。“我在这个行业深耕20多年了,上世纪90年代在湖南学做门窗,握的是锯子;后来转型做系统阳光房,工具换成CAD绘图软件;3年前正式进入光伏建筑领域,目前发展前景良好。”刘荣摩挲着一块早期的产品样品,感触良深。

  在产品迭代的同时,营销模式的革新同样为企业注入了发展动能。公司运营负责人张乐斌坦言,2022年企业果断布局互联网赛道,构建起涵盖7个平台的媒体矩阵,其中视频号成为主要突破口。

  “我们的核心客群是40岁左右的中高端用户。”张乐斌举例说,目前线上渠道贡献60%以上营收,2024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的共振,让倚望空间的市场版图持续扩大,也为其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