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科峰
柯桥区以“多巴胺”为钥,连续两轮双休日举办“冰爽季”“欢乐夜”等活动,吸引超50万人次涌入瓜渚湖畔,让“夜经济”在热浪中沸腾。这场“无节造节”的城市狂欢,不仅打破了季节对消费的桎梏,更实现了流量到销量的高效转化。(8月13日《绍兴日报》)
高温酷暑之下,户外消费受限,但柯桥区精准抓住“夏夜清凉+情感共鸣”的引流密码,通过“文旅+低空”“科技+艺术”的形式,使城市标识与科技秀融合,展现了“国际纺都”的硬核实力,唤醒了市民与城市的情感联结。
这些创新之举并非“降温措施”,相反是在“提升热能”,引爆了人气,带来了流量,将高温劣势转化为夜间经济的独特优势,为夏夜注入了不可替代的体验感与新鲜感,为出门打卡找到了“非来不可”的消费理由,使场景与人气在夏夜的湖畔来一场双向奔赴。当然,“无节造节”固然能集聚人气,但如果人气只停留在暖场层面,难免沦为昙花一现的流量泡沫。柯桥的高明之处在于让“多巴胺”与本地产业深度绑定,让热闹演变成了“热销”。瓜渚湖北岸公园150余个市集摊位仅一轮双休日就创造超100万元的销售额,“直播一条街”34小时曝光超89万人次,将线上线下的人气流量直接转化为购买力。
“柯桥多巴胺”的成功,本质上是一场产城人文融合的生动实践,带给我们远超活动本身的有益启示。其一,“文化为魂、现代表达”为成功之基。柯桥善于放大城市特色,将“国际纺都”的产业基因与“丝路柯桥”的历史底蕴,通过无人机和艺术装置等现代载体具象化,在特殊的场合恰当展现了产业愿景、城市文脉。
其二,“链条闭环、生态共赢”是成功之核。从住宿餐饮到购物文旅,“柯桥多巴胺”构建了吃住行游购娱的全要素生态圈,这种以“夜经济”为轴心的业态叠加闭环,是将流量转化为“留量”的重要保证。
其三,“消费为基、产城融合”是成功之要。“柯桥多巴胺”不是为了狂欢而“造节”,看似复杂的元素聚合,其实都没有脱离产城人文融合的主线,以活动聚人气、以人气促消费、以消费带产业的内在逻辑,必能让“多巴胺”热度沉淀为城市发展的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