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张梦霞 文/摄
古戏台是旧时绍兴戏曲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更是绍兴建筑艺术的代表。它瑰丽的外观背后,凝聚着匠人的高超智慧与技艺。从图纸设计到大木作,从台基夯筑到雕花装饰,其结构之复杂、工艺之精巧,非一朝一夕可练就。叶永水正是古戏台领域的专家,在40年职业生涯中,他带领团队建造、修复戏台近20个,范围遍及越城、柯桥、诸暨、新昌以及省外多地。热爱古戏台的他,在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时代仍坚守初心,只为通过自身的技艺向世人展现古戏台的历史文化与动人魅力。
数字保存 推进技艺传承
古戏台建造技艺集木雕、砖雕、石雕、彩绘、堆塑等于一体,是一个繁杂庞大的体系。而所有部件中,最难的莫过于藻井的制作。这是古戏台顶部一种特殊的圆形穹顶。从底端望去,穹顶间布满了精巧斗拱,飞檐翘角,层层出挑,并呈螺旋形向顶部收缩,呈现出华贵精美的视觉效果。
藻井制作工艺的精妙在于榫卯结构。记者随叶永水来到厂房内,只见切割好的木块已经被制作成标准尺寸的构件,通过榫卯结构以某种顺序层层叠叠地拼装在一起。他拿起一个单独的构件,按照榫头和卯眼的位置,与另一个构件顺利拼合,整个过程就像搭积木一般,令人叹为观止。
“整个过程是纯手工的,而且不需要钉子、胶水。”叶永水介绍,藻井正是由成千上万个独立的木构件拼装而成的,其中包括斗拱、枋、椽子、角梁等。需要经历打样、制图、选材、加工等环节。作为核心承重与装饰的部件,每个斗拱单元都需要现场精确组合,再整体或分片安装到相应的枋上。古时候只有考究的戏台才具备藻井结构,建筑越高级,藻井木构便越繁复。
榫卯结构的成功运用,依赖于工匠的专业度与熟练度。在厂内,记者没有看到大规模、自动化的加工机械,而是各种锯、凿、刨、斧、尺、规、墨斗等木作工具。“这种方式对木作师傅的要求很高,需要精确的测量、划线、锯切和凿削。每个榫头和卯眼都要精心打造,木构件的精度才高,拼装起来才能达到严丝合缝的效果。”叶永水告诉记者,纯手工木作的厂家,在本地已经很少能看到了,言语中透露着些许自豪。
事实上,藻井不仅仅是装饰性构件,更具有扩音与拢音的作用,与现代的音响相似。叶永水解释,演员在戏台上吟唱时,藻井能防止声音扩散,使声音聚拢形成共鸣,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观众无论站在何处都能清晰地听到台上的声音。此外,天穹式的井口天花扩大了舞台空间,便于演员施展才艺,这种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避火消灾的功效。可以说,功能与美观完美结合的藻井,正是古人智慧的所在。
随着时代变化,古戏台建造技艺也面临着传承乏力的境地。叶永水试图通过数字化保存的方式来推进技艺传承。他聘请年轻人用电脑软件记录设计图、工程资料等,希望为日后的浏览与宣传打好基础。在其中一间办公室,摆满了各种精心制作的古戏台微缩模型,也不乏藻井、牛腿、雀替等关键部件的结构模型。“有了模型,大家更有实感,也容易产生学习观摩的兴趣。”他告诉记者,当前除了市非遗馆,他也在一些单位组织的非遗展览中摆出这些模型,确实收获了不少关注。未来,他也会继续尝试这种方式,带大家了解古戏台的世界。
修旧如旧 重现戏台古韵
戏台承载着一方地域的历史人文。旧时绍兴,戏台不仅是戏剧表演、举办民间仪式的场地,还有商人以行业建戏台。在古戏台修缮领域,叶永水一直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他认为,最大程度遵循原结构和原形制,采用原有材料、原工艺对戏台进行修缮,才能让戏台重焕往日光彩。
在厂内的空地上,记者看到了许多横摆在地上的木柱,表面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发霉,这些都是从一些古戏台上拆下来的。“木构件一般非必要不更换,能旧物利用是最好的。戏台的一些旧木构件如果结构较稳固,内部没有严重腐蚀,我们就拆下来进行清洗、晾干、加固、上漆等处理,修复完再原路接回去。”叶永水说,在每个戏台的修复前,都要仔细对每个部位进行精确“诊断”,看看结构是否松动、材料是否变质,再精准施策。
在修复技巧上,叶永水也有一些巧思。2003年参与鲁迅故里朱家台门戏台修缮工程时,他发现戏台因年久失修而破损严重,台基上的柱子已有2根断裂,其他部位也有明显的开裂、霉烂、虫蛀,需要通过新材料进行一一修补。“我们结合现场勘察与历史资料,尽可能将戏台复原成历史上的效果。比如修瓦时,底瓦是新瓦,盖瓦则收集旧瓦来做。新的木件可通过油漆做旧、碳化做旧。这样一来,就能延续原汁原味的外观。”他回忆。在他与团队的努力下,这座戏台重现了鲁迅笔下风情园的面貌,吸引四海八方游客观赏。
随着古城文旅日渐火热,戏台作为一种重要的古建筑也融入了许多文旅场景中,这对戏台的修缮技艺与审美提出了新要求。
以新晋热门文旅地标范大夫祠为例,祠内的古戏台如今成为各类文化活动的重要举办场所之一。在正式开放前的修复过程中,叶永水对戏台进行了创新修复。他回忆,戏台原本底部与顶部都是红漆。根据范大夫祠整个项目规划,要展现全新的风格。通过大漆工艺、沥粉贴金等传统技法,团队成功将整个戏台“换”上了黑底金边的“新衣”,连戏台正中间的木屏风上的“天官赐福”图,也从原本的彩色变成了黑金。焕新的戏台不仅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气势也更加磅礴。
“只有对戏台结构、木料特点、雕花漆绘等工艺非常熟悉,才能达到预期的修复目标。这需要在每一次实践中琢磨、积累,总结出一套经验来。”谈起这门技艺,叶永水认为唯有热爱与坚持才能有所进益。
人物名片
叶永水,1956年生,浙江中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古典园林分公司高级工程师。自1985年参加浙江中联所属古建园林公司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古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他精通古建筑包括古戏台的营造法式、构造技艺,如木作、泥作、瓦作等。多年来,他带领工匠团队在全国各地开展古戏台的建造、修缮。所负责的工程获得浙江省建设工程“钱江杯”优质工程奖、绍兴市“兰花杯”优质工程奖、浙江省“优秀园林工程”奖等奖项。2013年4月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古戏台建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叶永水参与修复的范大夫祠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