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万古江河昼夜不止

日期:08-13
字号:
版面:第07版:新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王燕燕

  8月4日,听闻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去世的消息,内心怅然。3年前,因朋友推荐,我阅读了许倬云著的《万古江河》。合上书页,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感觉自己从五千年历史中浮现了出来,暂停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一时间。历史苍茫,烟火寻常,是一种充实的满足和幸福。一本好书带给人的震撼,是如此巨大。

  许倬云先生以上古史研究、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及独树一帜的“大历史”写作闻名于世,他的书读来总是让人耳目一新。在《万古江河》里,他避开传统纪年,以文化变迁为依据断代,将中国历史分为远古的中国、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六个部分,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不断扩张融合的过程。

  同时,他的历史著作具有全球视野和深刻的文化洞察力,他能跳出中国,视接千载,目通万里。有意思的是,在写作中,他尤其关注中国与各个时期世界其他主要国家之间的比较,如,同为世界古文明的中国古代文化与两河古代文化的发展比较、秦汉与几乎同时期的罗马帝国的比较、唐朝与伊斯兰帝国的比较、清朝政治经济文化与当时欧洲情况的比较,以及中国维新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这种比较的全球视野,是始终将中国文化置于世界文明坐标系中,既凸显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也强调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与共性。对读者而言,不仅拓展了视角和见识,更是锤炼了思维。

  更为难得的是,《万古江河》这本书不像很多史书聚焦于帝王将相,它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农业商贸、医药技术等等都有触及。许倬云先生尤其着眼于普通民众的生活起居、思想信仰,甚至将民俗生活、衣食住行等古人的生活细节也纳入其中,非常生动鲜活,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至于为什么要写古人的生活细节,许倬云认为,“一些小零碎的事情,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风俗信仰都有点关系,但史书里却不交代。这些零零碎碎的小东西,也有人写,但都是笔记。这里一段,那里一段,通常不被人注意……既然老百姓要问老百姓生活上的问题,作者作为一名历史学者就应该有所交代。”何为大历史?这就是了,大历史不应当只局限于政治史,还应涵盖地理学、社会学、生活史、审美史等等。这正如许倬云先生在《万古江河》的结尾所写的:“百川朝宗,天下众流都在五洋七海中泯合,无所区别!万古江河,昼夜不止。万古的江河,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在《万古江河》里,也承载许倬云先生浓浓的乡愁。他曾说,“我这种思乡的情绪不是那种滥情式的思乡,我更希望的是中国人在面对正在转变的重大关口时,了解其位置,不能闭关自守,应该放开心胸,承认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不要总是关着门。”他的“大历史”写作,是试图打开国人视野,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以谋求国家更长远的发展。

  近几年,我阅读了不少史学著作,其中有不少书晦涩难懂。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在学术深度和大众可读性之间取得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它突破的是传统史作以王侯将相为历史叙述中心的窠臼,让读者触摸到了由普通人的生活、群体的互动共同塑造的鲜活脉络。更为重要的是,这本书的问世,将影响后世史书的书写方式,引起对“社会史”“生活史”的重视,从而推动史学写作的“大众化”与“人性化”。一定程度上,《万古江河》也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甚至可以说是重构属于自己的历史系统。它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所了解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让我有更宏大的历史观:泱泱华夏文明,汇入的是世界文明的洪流。那么,我们个体又可以做些什么?这永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系越城区沥海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