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林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时期始终占据着特殊的位置。这是一个政治动荡却思想解放的时代,一个礼崩乐坏却精神飞扬的年代。当我们翻开王征宇的《王谢》,扑面而来的不仅是东晋时期王、谢两大家族的兴衰故事,更是一种对魏晋风度的现代诠释与精神重构。这部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和宏大的结构,将那个“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时代重新拉回读者的视野,让近两千年前的士族精神在当代文学中焕发新生。
《王谢》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在于它对魏晋士族精神的文学化呈现。王导、谢安、王羲之、谢道韫这些历史人物在小说中不再是史书上的冰冷名字,而是血肉丰满、情感丰富的个体。作者王征宇巧妙地运用《世说新语》中的轶闻隽语,将他们融入人物的生命轨迹中,使历史人物获得了现代文学意义上的立体性。谢安在小说中不仅是指挥淝水之战的军事天才,更是一位关爱晚辈的教育家和慈爱的叔父;王羲之不仅是书法大家,也是一个仕途不顺却坚守自我的文人。这种多维度刻画打破了传统历史小说中人物脸谱化的局限,让读者得以窥见魏晋士人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
小说对魏晋风度的诠释尤其体现在对“人的自觉”的描写上。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人的发现”时代,士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王谢》通过大量生活场景的描绘,如谢道韫的及笄礼、士族间的宴会、踏青雅集等,生动展现了这种精神觉醒。在这些场景中,士人们饮酒赋诗、清谈玄理,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物质束缚的精神自由。小说中王羲之誓墓辞官的情节尤为动人,他宁愿归隐山野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种对精神独立的坚守正是魏晋风度的精髓所在。作者通过这些情节告诉我们:魏晋风度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风雅,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
《王谢》在叙事结构上的精心设计同样值得称道。小说采用明清章回体形式,每章标题简洁明了,既符合历史小说的传统韵味,又便于现代读者把握叙事脉络。从咸和二年(327)春到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冬,时间跨度近74年,几乎涵盖了东晋由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这种宏大的时间框架使小说能够完整呈现王、谢两大家族的兴衰变迁,以及东晋时期错综复杂的历史图景。作者在叙事节奏上张弛有度,既有“会稽失守,道韫亮剑”这样的壮阔篇章,也有“拾书归还,王谢初见”这样温馨细腻的日常描写。章节命名整饬精炼,如“小草远志”“桃叶之渡”等,既富有诗意又暗含深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匠心独运的叙事艺术。
小说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平衡处理堪称典范。王征宇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大部分情节以《晋书》和《世说新语》为依据,确保了历史框架的可靠性。同时,作者又通过合理的艺术想象填补了史料空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如幼年谢安因拾得王羲之书帖而结缘的细节,虽无确切史料记载,却符合两人性格与关系的逻辑发展;褚太后“赏梅雅集”的虚构情节则巧妙地将政治斗争与文化活动结合,既推动了剧情发展又增添了戏剧性。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王谢》既具有历史小说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想象力与感染力。
在当代文学创作普遍追求新奇刺激的背景下,《王谢》回归历史题材的严肃写作显得尤为可贵。作者王征宇以扎实的史料功底、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娴熟的叙事技巧,成功地将历史真实转化为文学真实,让读者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小说结尾处东晋消亡、刘宋崛起的历史转折,不仅是一个王朝的更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那些灵魂,早已化作清风、雨露,永恒地存在着,在交替的时空里,凝练出一股沧桑之美”。这种对历史延续性的思考,使《王谢》获得了某种形而上的哲学深度。
我们不禁要问:《王谢》这样的历史小说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东晋时期王、谢两大家族的兴衰故事,更让我们思考了在动荡时代如何保持精神独立这一永恒命题;它不仅再现了魏晋风度的潇洒飘逸,更揭示了这种风度背后的精神坚守;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审视自我、思考人生的镜子。
作者系绍兴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