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 声
滨海新区通过传统制造业片区的“腾笼换鸟”集成改革,滚动储备制造业内生项目46个,累计总投资56.54亿元。同时,随着存量工业全域更新“1533”工程的深入实施,目前已联审通过5个二次更新项目,盘活低效用地超100亩,新增近2亿元投资。
“腾笼换鸟”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滨海新区久久为功的一项改革内容。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滨海的“腾笼换鸟”集成改革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不仅为传统产业转型提供了“滨海方案”,更在破解发展瓶颈、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展现出深层思考,为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突围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
滨海新区模式的“腾笼换鸟”集成改革,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对空间资源的盘活与产业生态的重塑,拆除老旧厂房,提升容积率,扩大建筑面积,拉升工业“亩产”,让低效用地通过二次更新焕发出新的活力,这种“寸土生寸金”的集约发展模式,无疑是破解土地资源约束的关键之举。
“腾笼换鸟”集成改革的亮点更在于系统性与创新性的深度融合。绍芯谷推出的“四类十法”更新策略,涵盖自主更新、政企合作、转移退出、因需征收等多元路径。这些策略既尊重企业主体意愿,又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作为全省首个创新型城市更新基金,其还为改革注入了金融活水,这种“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机制设计,打破了传统更新中的资金瓶颈,形成了可持续的投入模式。
当“腾笼换鸟”进入2.0时代,破题的关键已经从“物理空间更新”转向“产业生态重构”。一方面,要建立更加精准的产业准入机制,确保新引进项目能填补产业链的空白,并能与现有产业形成协同;另一方面,要强化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依托更新后的产业社区,打造集“孵化器”“加速器”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园区,让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在物理空间内实现更高效地融合与增值。
滨海新区的“腾笼换鸟”集成改革告诉我们,“腾笼换鸟”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一场涉及空间重构、产业重塑、机制创新的系统革命。在产业进阶过程中,集成改革的突破点应聚焦于体制机制的持续创新,譬如破解“重审批轻服务”的弊端,将联审机制升级为“全程帮办”;建立评估与退出机制,通过“亩均效益”评价实现优胜劣汰,避免土地的低效占用;推动“腾笼换鸟”与“数字转型”的深度融合,实现土地利用、能耗排放、产能效益的实时管理,为精准决策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