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 峰 通讯员 闾高桥
本报讯 8月12日上午,在位于嵊州的浙江特种电机有限公司研发车间内,土耳其机器人专家奥纳博士正在优化人形机器人的仿生电机模组设计方案。奥纳博士由嵊州市长三角新能源产教融合研究院帮助引进,协助企业突破转型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
近年来,嵊州围绕智能家居、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先后与西安交大、同济大学等5所高校共建研究院,扎实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我们就像一根导管,把高校的科研资源精准导入产业痛点。”嵊州市长三角新能源产教融合研究院办公室主任何振介绍,该院目前已与16家企业建立合作,并提供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
在颢元(绍兴)科技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内,国内首条非铂催化剂和膜电极生产线正在进行设备入场。这家由嵊州市长三角新能源产教融合研究院孵化的企业,突破了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卡脖子”难题。产品经过测试,性能比肩国际顶尖水平,预计10月份投产,届时将实现进口替代。
在嵊州市长三角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一场针对本地企业西格玛科技的碳纤维分散技术诊断攻关正在进行。“教授带着专利上门,通过实地试验,高效解决问题。”中心综合管理部副部长张涛介绍,该中心采用“人才特派员”机制,已组建11人教授团队,为嵊州企业提供“点单式”技术服务。
为确保研究院高效运行与成果转化,嵊州建立了系统化的管理服务机制,研究院年度考核结果直接关系到运行经费拨付,倒逼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今年上半年,该市5家研究院已累计引育国家级人才21人、省级人才51人,破解企业关键领域技术难题146个,开展合作项目16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