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记者 朱竞天 医学技术指导 嘉兴市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 郑展雄
生命,在于健康的心跳。今年的9月29日,是第26个世界心脏日,“律动不息”(Don't miss a beat)的主题成为守护心脏健康的重要号召。
心脏就像是身体的“发动机”,每一次规律有力的跳动,都在为我们感受世界的美好注入动力。然而,心脏疾病仍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近年来更明显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正因如此,提升公众对心脏健康的重视、推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意义重大。毕竟,只有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脏,才能更自在地拥抱生活、享受每一段愉悦时光。
那么,该如何通过科学的方式维护心脏健康,让生命节拍持续健康律动?嘉兴市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郑展雄分享了他的专业见解与建议。
勿把年轻当资本,不良习惯要改变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类型,严重时可能发展成致命的心肌梗死。在所有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病例中,冠心病占据着相当一部分比例。”郑展雄表示,冠心病本身就是常见又危险的心血管疾病,可如今它的发病率不仅没迎来下降的拐点,还慢慢朝着年轻人“靠近”,这样的情况需要公众多上点心。
就在今年,郑展雄参与了一位29岁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该患者在中午饮酒后出现胸闷的不适症状,但没有引起重视,以为歇会儿就好,便躺下睡了一觉。醒来后还起身洗了个热水澡,甚至顺手往头上浇了盆冷水,可冷水刚浇下去,他突然“咚”地一声摔倒在地,浑身不停抽搐,随后心脏停搏。“还好他妻子在家,反应特别快,一边哭一边打120,还跟着急救人员在电话里的指导,学做心肺复苏,硬是撑着做了十几分钟。”郑展雄说,急救人员到场后又紧急为患者做了两次电击,并以最快速度将患者送医,一路不间断地做心肺复苏。
“到院确诊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我们立刻开展冠脉介入治疗,给患者冠脉放入支架。”郑医生感慨,“当时真捏了把汗,情况太危急了,但多亏前面的急救环节都跟上了,最后患者恢复得很顺利,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对该患者而言,过量饮酒、冷水淋头等不良行为是急性心梗的“导火索”,直接触发了病情发作。但更关键的是,这些诱因能起作用,本质是患者身体早已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只是在多重因素的共同刺激下,这份风险才彻底显现,导致心梗突发。
“所以,不能因为还年轻就忽视心脏疾病的预防管理。”郑展雄表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都是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外卖消费在人群中愈发普遍,但多数外卖受烹饪方式和口味需求影响,多属于高盐高脂饮食。长期保持这样的饮食习惯,使得不少年轻人的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发病时间提前,这也成为心血管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郑展雄特别向公众提醒:若出现胸闷、胸痛、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通过心电图、心脏彩超、血液检测等进一步排查健康隐患,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与此同时,主动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也至关重要,这能在急症突发的关键时刻,争取到更多宝贵的救治时间,为生命安全增添保障。
自行停药藏风险,饮食运动要跟上
“冠心病的治疗往往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既要严格按医嘱用药,也得时时关注自身健康状况。”郑展雄坦言,在日常临床工作中,他发现大众存在有两大常见误区:一是觉得自己病情有所好转、恢复良好,又担心药物有副作用,就擅自减药甚至停药;二是混淆了保健品与药物的作用,认为服用保健品、滋补品就能替代药物治疗。
郑展雄今年就遇到了不少因自行停药而导致病情反复的患者。此前,患者张先生因急性心梗接受了支架植入治疗,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很快就开开心心地出院了。但才过去一个月,他就因血管堵塞再次入院。一问才知道,他担心药物有副作用,就自行停了所有药。“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不仅二次治疗的风险会大幅增加,患者的愈后效果也必然会随之变差。”郑医生强调,术后规律用药是维持血管通畅、预防病情反复的关键,就算自我感觉恢复良好,也需听取医生指导来调整用药方案,绝不能擅自停药或减药。
真正对于维护心脏健康有益的,是在饮食、运动和作息方面做好管理。在饮食方面,建议坚持低盐、低脂、低糖原则,减少高盐高脂食物(如外卖、油炸食品)的摄入,选择健康食材且注意避免过量摄入,从源头降低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发病风险;在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运动4次,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冠心病患者或中老年人群则应避免剧烈运动,以运动后微微出汗、无过度疲劳感及胸闷胸痛为宜,通过适度活动增强心肺功能;在作息方面,要养成健康规律的习惯,避免熬夜、日夜颠倒,充足且规律的睡眠对心脏健康至关重要,不良作息不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也可能影响已有病情的治疗与恢复。
此外,定期体检也是守护心脏健康、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防线。特别是对于有冠心病家族史,或已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定期体检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体检,及时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关键指标,排查心脏结构与功能的潜在异常,帮助我们在疾病萌芽阶段发现问题,进而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或接受专业治疗,避免小隐患发展成大问题,才能让心脏始终保持健康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