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父亲和我的毕业分配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06版:曝书亭       上一篇    下一篇

  N章剑

  我在金华师范读书时,父亲对我的学业和前途一直是非常关心的,父子之间经常通信交流思想,那一堆信件我至今还保留着。

  1984年上半年,我面临毕业分配,当年那届毕业生中,永康籍同学特别多,占了四分之一以上,老师在闲聊中透露,生源多的县将会有部分同学跨县分配工作。那个年代的师范毕业生都是国家计划分配工作的,当时的我单纯幼稚,对毕业分配没有争取留校留城等更多想法,一心一意只想分配回家乡永康工作,至于回永康到哪个学校,也没有想太多。

  在毕业前的几个月,我把担忧和愿望写信告诉了父亲,父亲在回信中谈了两点,首先是希望我努力学习,争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认为成绩优异就可以有好的毕业分配结果,永康教育局肯定会欢迎优秀毕业生回来工作;其二,父亲也在信中说起,他过去的一个老同学兼老同事在县教育局人事科工作,他已经跟老同学提起过,希望儿子分配回永康工作,这位老同学也应允关心照顾一下。收到父亲的回复,我也放心了许多,全身心投入毕业考试的准备,并且最终以名列前茅的成绩通过毕业考试,还评上了校“优秀学生干部”,这也是我在金师三年取得的最好成绩和最大荣誉。

  熬过毕业考试和有些依依不舍的毕业季后,我回到永康老家,马上投入繁忙的“双抢”劳动,协助父亲抢收抢种两亩多责任田的水稻,在汗水淋漓中等待毕业分配的结果。我记得毕业分配的通知书是七月二十日左右到的,结果是出乎我的意料,让我到衢州市教育局报到。当时的衢州还隶属于金华地区,地处浙江最西陲,于我而言是一片陌生之地,两眼一抹黑。开始,我内心还抱有几分侥幸,分配到外地,或许分配的单位会好一些吧?毕竟我是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又是外地分配过来。但结果却是进一步让我大失所望,我被分配在衢州一个偏远落后的乡村学校。而差不多同时期,我通过通信交流获悉同届同学毕业分配的大量信息,最好的结果是留校(金师)工作或分配在城市市区学校工作,中等结果是分配回本地乡村学校工作,最差的就是分配在外地且偏远乡村学校工作,交通条件和学校环境都极为落后。我就是属于其中最差的一种情况。

  父亲得知我的毕业分配去衢州,开始也觉得意外,但他是只知道埋头干活的厚道人,或许没有意识到儿子的人生正处于紧要的十字路口,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他还是致力于农田劳动,可能是他觉得农田的收成对全家来说十分重要,没有精力顾及其他,让我一个人只身去衢州报到。其实,我8月20日出发去衢州报到时,他也有些舍不得我走,我走了他的农田一大堆活儿就少了一个得力帮手。我坚持8月20日必须出发了,父亲才依依不舍让我启程。当我辗转金华、衢州,最后来到那所破败的乡村小学时,几天内所见所闻的确深深地刺激了我,让我的心情处于极度悲观失望和迷茫之中,我立刻提笔给最亲近的老师、同学和家人写信,抒发内心的强烈不满和失望情绪。

  在给父亲的信中,我懊悔自己三年前没有坚持就读高中,否则,现在将是收到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快乐时刻,我也抱怨父亲没有为我的毕业分配出谋划策,他以为可以帮忙的老同学其实也没有把他拜托的事放在心上,导致这样最不想看到的结果,让我流落异地他乡困顿不堪。总之,我在极差的情绪之下,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诉说自己的不幸和失望,也抱怨父亲的无能为力。

  父亲收到我的信是极度不安的,他很快就给我回复,承认毕业分配对我“打击是深重的”,说“现实就是这样冷酷无情”,父亲还回忆了自己毕业分配时的美好理想和现实遭遇,基于爱好搞点文艺创作却被安上了“不安心教育工作”的罪名,给学校领导提点善意的意见却被认为故意给领导“难堪”等等,最后只能自己妥协,放弃原先一些美好愿望和追求。父亲写这些无非教育我,现实面前不得不低头。但父亲也特别提醒我,“实际上,艰苦的工作环境,对于一个有志者是有利的。”父亲举了几个例子,告诫我:“你还很年轻,命运之神并没有决定你的前途。”还要求我“振作精神,好好搞好工作,取得领导和群众的信任”“千万不能为此而唉声叹气,工作不努力,在苦闷中熬日子”“望你要忍耐,要学会适应现实”。

  毕业分配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机遇和里程碑,可以说我是没有把握好,谁不希望有一个更好的人生起点呢?有一度我也曾经悲观失望,怨天尤人,特别是父亲,他没有在关键时刻帮我一把,让我有更好的起点和开局。但时过境迁,我也渐渐明白父亲的为人,他就是那样一个老老实实的人,在他眼里,成绩就是毕业分配的决定性因素,他以为教育局人事科有个熟人打个招呼就能解决问题,他认为事业进步要靠真才实学和踏实工作,是金子总会发光。他以他的经验告诉我要忍耐,要学会适应现实,其实父亲一辈子都是在忍耐,在忍耐中适应现实,尽管他教书育人桃李芬芳,却也在与世无争的忍耐中失去了自己本可以拥有的一些东西。

  如今,父亲走了,怀念涌上心头。四十年后,我翻阅父亲留下的一些书信,重读这封毕业分配后给我的回信,依然可以感受到父亲的复杂心情,感受到父子之间坦诚的交流和告白。可以告慰父亲的是,我的确没有在苦闷中唉声叹气,失去奋斗的勇气和精神,我遵照父亲教诲在忍耐中适应环境,努力进取,三年之后,我成为衢县(今衢江区)和衢州市首届“教坛新秀”,走向了父亲所期待的自强不息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