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06版:曝书亭       上一篇    下一篇

  从张家弄

  走出去的女兵

  N施孝文

  2025年8月5日,上海的天空飘着细雨,一位九十八岁高龄的老人安详地闭上了双眼。她叫施慧汸,一个从嘉兴张家弄走出的女子,一个在抗美援朝战火中淬炼过的战士,一个在中国铁路科技领域留下深深足迹的工程师。她的一生,如同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从江南水乡的杏林世家到烽火连天的东北边疆,从高等学府的莘莘学子到铁路科技的开拓先锋,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何为家国情怀,何为巾帼不让须眉。

  1927年,施慧汸出生在嘉兴张家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施鹤年是施氏针灸的第四代传人。施氏针灸的第五代传人施延庆,是施慧汸的长兄,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享誉全国的针灸名家。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施慧汸从小耳濡目染,不仅聪慧过人,也养成了济世利人的品格。江南水乡的温婉与中医世家的仁厚,塑造了她最初的性情底色,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看似文弱的江南女子,日后会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展现出惊人的勇气与担当。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战火很快烧到了鸭绿江边。此时,施慧汸已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大学生,前程似锦。但当“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响起时,她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投笔从戎。这个决定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从安静的大学校园到炮火纷飞的东北前线,从手握钢笔到手握钢枪,她完成了人生第一次重大转型。在那个女性从军尚不多见的年代,施慧汸的选择尤为可贵。她或许没有直接上前线厮杀,但作为那个年代凤毛麟角的知识女性军人,她在原沈阳军区的服役同样充满挑战与牺牲。

  在部队服役期间,施慧汸表现出色,屡建战功。老家至今保存着一张珍贵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空军司令部政治部于1953年颁发的“立功喜报”。由于父亲施鹤年已去世,这份喜报由她的长兄施延庆接收。这张泛黄的喜报见证了施慧汸在军旅生涯中的卓越表现——她曾三次荣立三等功,这是对她无私奉献的最好褒奖。部队生活锤炼了她的意志,培养了她的纪律性和执行力,这些品质成为她日后在科技战线攻坚克难的宝贵财富。

  脱下军装后,施慧汸转业至铁路系统,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转型。这一次,她从一名军人转变为科技工作者,将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了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在调至上海铁路局科学技术研究所后,她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军人特有的坚韧品格,很快成长为一名高级工程师。作为侨眷,她本可以有更多去向,但她选择留在国内,投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铁路科技领域,施慧汸成就斐然。她参与了全国第一个铁路集装箱场的设计工作,这是中国铁路货运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在职业生涯中,她先后完成了二十余项重大设计项目,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她不仅在工作上获得了同行的高度认可,还先后获得铁路系统的“三八红旗手”“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在这些荣誉称号的背后,是施慧汸这位女战士转业不转志的坚守,是这位女工程师不让须眉的拼搏。

  从嘉兴张家弄的针灸世家,到上海交通大学的求知殿堂;从抗美援朝的军旅生涯到铁路科技的创新前沿,施慧汸用她九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书写了一部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壮丽诗篇。她的一生经历了战争与和平、动荡与发展,无论时代变迁,她那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

  从张家弄走出去的施慧汸走了,但她留下的精神财富永不消逝。那张1953年的“立功喜报”,那些泛黄的老照片,那些她参与设计的铁路工程,都彰显了这位江南女子投身军旅、从事科研,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她的精神,如同她参与设计的铁路线一样,不断延伸,通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