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嘉兴首个深隧排涝项目开工建设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03版:嘉兴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N晚报记者 唐潇伦 通讯员 邓圆谧

  

  开工!新项目“拔节生长”;提速!在建工程攻坚克难;获批!重大工程拿到“通行证”……连日来,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喜讯频传,迎来关键节点,嘉禾大地澎湃着“满弓劲发”的动能。

  昨天上午,伴随着大型挖掘机的轰鸣声,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后续东部通道工程(麻泾港枢纽工程)正式启动建设,标志着我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对完善流域防洪排涝体系具有里程碑意义。

  

  开辟快速排涝通道

  当前,杭嘉湖平原已形成“北排太湖(太浦河)、东排黄浦江、南排杭州湾”的防洪排涝格局,但近年来受水情变化、北排受阻等影响,海宁等区域外排通道不足、洪水出路不畅,防洪排涝压力剧增。

  作为南排新的排涝出海口,麻泾港枢纽工程开工建设正当时。

  据悉,麻泾港枢纽工程是省“千项万亿”工程,列入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同时也是嘉兴首个深隧排涝项目,总投资20.74亿元。该工程位于海宁市丁桥镇,以防洪排涝为主,结合改善河网水生态环境,主要通过新建设计流量为每秒150立方米的麻泾港泵站及2.4公里出水盾构隧洞,设计防洪标准100年一遇,开辟杭嘉湖平原向杭州湾的快速排涝新通道。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杭嘉湖地区首条穿越钱塘江河口复杂水文地质条件的水利盾构隧洞,其开挖洞径11.3米,衬后洞径9米,不仅需在世界三大强涌潮区之一的钱塘江河口段推进施工,还紧靠明清鱼鳞海塘文物保护区域,在施工中需与文物保护需求深度协同,施工环境复杂度与技术标准均创嘉兴水利工程新高。

  工程建成后,这条“地下输水走廊”将有效减轻嘉兴区域防洪压力,提升区域防洪排涝能力,促进杭嘉湖平原河网水体流动,有效改善区域内河网水环境,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麻泾港枢纽工程的盾构施工技术应用,不仅是工程建设的突破,更是嘉兴水利技术升级的重要标志。”嘉兴市水利局局长岳玉良表示,在后续建设过程中,将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体系,严格把控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及时协调解决问题,为工程建设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和管理,确保尽早发挥工程效益。

  

  筑起防洪排涝安全屏障

  田连阡陌,水网纵横,杭嘉湖之水哺育了一方儿女,却也带来灾情。

  20世纪70年代,杭嘉湖平原开辟向杭州湾排涝通道,“低水高走、北水南排”的杭嘉湖南排工程被列入国家规划,通过建立一系列孔门闸站,将洪水往南排入钱塘江和杭州湾。

  1978年11月,南排工程重要项目长山河一期土方正式开挖。1980年8月9日,长山闸首次开闸排涝,5.8亿立方米涝水通过长山河,经长山闸排入钱塘江。而在1991年太湖流域发生的特大洪灾中,长山闸开足7孔排涝,农田受灾面积比1954年减少一半。

  长山闸显著的排涝作用,催生了南排后续工程的加速建设。至1998年底,南排工程南台头闸、盐官上河闸和下河闸站基本建成,洪水从钱塘江北岸四座大闸奔涌而出;2015年,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嘉兴部分)开工建设,新增长山河泵站、南台头泵站等枢纽工程及其配套河道工程;2025年,麻泾港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获省发改委批复,并获中央预算内资金2.5亿元。

  水润万物,利泽千秋。随着各项工程的陆续投入使用,南排工程的排涝灌溉功能得到更好发挥,自1980年陆续建成以来,截至目前,已累计外排水量648.5亿立方米,为整个杭嘉湖平原的生产生活构筑了一道坚实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