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饮食调查报告
N609班 俞静 指导老师 张玲
在查阅抗战资料时,一段历史深深震撼了我:战士们常常饿着肚子行军打仗,他们的粮食被称为“行军粮”。怀着好奇与敬意,我开始了对战时饮食的调查。
最常见的行军粮是炒面。老照片里,乡亲们把小麦、玉米炒熟后磨成粉,装在布袋里。这种炒面能保存很久,吃的时候抓一把干嚼,或加水调成糊。我试着按照老方法制作,炒面在锅里发出噼啪声,尝一口,粗糙扎嘴,让我仿佛看到战士们在行军间隙匆忙进食的身影。
压缩饼干更是智慧的结晶。资料显示,当时人们将面粉、糖、油混合后烘烤压缩,做成巴掌大的饼干。我学着制作时,才发现它如此瓷实——小小一块就让我饱腹半天。难怪它能支撑战士们长途行军。
还有窝窝头,我用玉米面加水揉团,做成圆锥形蒸熟。成品粗糙硌牙,难以下咽。可就是这样的食物,在当时也是很珍贵的。博物馆资料记载,断粮时,战士们甚至吃树皮、棉絮充饥。摸着手中粗糙的窝窝头,我的眼眶湿润了。
通过这次调查,我不仅学会了制作行军粮,更懂得了和平的珍贵。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每一个饱腹的日子都值得珍惜。我们要铭记历史,努力学习,让先烈们的牺牲变得更有价值。
这份调查报告,是我对历史的一次触摸,也是对未来的郑重承诺。永不消逝的,不仅是行军粮的味道,更是其中蕴含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和平子弹
N602班 蔡乐童 指导老师 周依柃
“最终,中国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语文课的尾音刚落,我盯着课本第二单元的插图出神,眼前忽然一黑,像被厚布猛地蒙住了眼。
再睁眼时,我惊得差点叫出声——我变成了一颗子弹!流线型的银梭身体外,裹着泛着冷冽银光的金铜色弹壳,细密的螺旋纹在昏暗弹匣里若隐若现。几十颗“兄弟”挤着我,我能触到它们冰凉的金属壳,还能听见战士粗重的呼吸,像风箱“呼哧呼哧”响。
我跟着战士“走南闯北”:冰天雪地里,他的体温透过弹袋暖着我,寒风却像野兽“呜呜”嘶吼;炎炎夏日,弹壳被晒得发烫,战士的汗水一滴滴落在我身上,咸涩得让人心慌。战争太残酷,我见过“兄弟”被发射,带走敌人生命,也见过战友倒在血泊里。日子久了,我对“开火”渐渐麻木,只剩金属的冷硬。
终于,我被战士从弹匣取出,“咔嗒”装进枪膛。枪膛内壁的粗糙纹路硌着我,像无数只手把我推向出口。耳边传来撕心裂肺的吼:“团长,我们弹尽粮绝,只剩最后一发子弹了!”
团长眼里布满血丝却亮得吓人,吼道:“把最后一发给狙击手!打穿日本将领的心脏!”
我被火速送到狙击手那儿,又“滑”进乌黑枪膛。突然,巨力像铁拳砸我后背,我绷直身体,“咻”地冲出枪口,空气被撕裂出“嗤啦”尖叫。远处,日本指挥官军帽歪斜,眼神倨傲扫视战场。我咬紧“牙”,像猎豹扑向猎物,直直扎去。
“啊!”惨叫中,我穿透他的心脏。滚烫的血如岩浆裹住我,速度慢下来,我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最后落在焦黑土地上,周围是断裂的枪杆和破碎的钢盔。
“中国胜利了!胜利了!”欢呼声如潮水涌来。
我躺在泥土里望着天,心想:和平必胜,要永远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