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专栏长期向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征集稿件,稿件内容为教育教学中的温暖故事、教育智慧,学生的蜕变与成长等,以叙事为主,以思考提升文章内涵,从教师的故事中体现红船旁的品质教育。同时附上1—3张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照片。发送至邮箱:wbccjy@126.com。附件名为:教育故事+学校名+姓名+联系电话。
N浙江师范大学附属秀洲实验学校 钟蕾 图片由本人提供
九年级开学初,几位班委忧心忡忡地找到我:“老师,把小豪调远些吧,他上课插科打诨,下课在教室拍球,太影响中考复习了!”话音刚落,留着“韩式长发”的小豪从门口走过,虽然听见我们的谈话,却像没听见似的毫不在意地甩头离开,这更让班委们气愤。
其实刚接手班级时,我也为小豪头疼。他身上贴满“早恋”“打架”“带手机”的标签,我试过奖励、批评、请家长、记处分,可他始终油盐不进。我总觉得,我和他的心隔着一条银河,迫切想找艘“摆渡船”,拉他回正途。
后来我醒悟,青春期的他吃软不吃硬。从他朋友口中得知,小豪是篮球迷,这成了突破口。我没指责他的长发,反而笑着问:“这发型真独特,能推荐发型师给我吗?”他的眼睛里终于闪烁起明亮,这是他第一次和我聊起审美,我们之间似乎找到了共同话题。
之后我常找小事与他拉近距离:帮他整理乱书桌,请他给我女儿送学习用品,用零食感谢他。慢慢地,小豪变了——不再逃值日,会把校服放书包里,我一示意就穿上,心灵的摆渡船总算启航。
学校篮球赛在即,班里缺三人,我“拉”小豪入队。起初没人愿和他配合,我就加入他那组喂球。大家渐渐发现他球技出色,开始接纳他。赛前我提议:“剪短点刘海,投篮更准,赢球比发型更重要。”他竟鬼使神差般同意了。当然,我理发技术一般,只轻轻剪了点刘海,他照镜后很满意。
我还说服队员选小豪当队长。他像变了个人,研究对手、琢磨战术,训练最积极。比赛时,他传球精准、投篮漂亮,最终获评“最有价值球员”,被同学们围着欢呼时,他脸上满是自豪。
为延续这份积极性,我把他调到第一排,帮他理发;和任课老师约定,他做一半作业就表扬;让他和学困生组队定小目标;请他当“小秘书”,找老师和他结“师徒”。此后,我们多次召开班会聊“美”的内涵、聊犯错与成长、聊集体与个人,全班同学也在慢慢接纳他,同时我也多次家访,和他父母达成教育共识。
毕业那天,我办公桌上多了本《摆渡人》,扉页只有“谢谢”二字,没有署名。这场师生相遇,我为他备好“舟”与“楫”,如今他已能独自扬帆,迎接人生风浪。
这次教育经历给予我诸多启示:
教育要打破刻板印象,学会换位思考。面对“问题学生”小豪,我没被标签困住,而是从他的爱好、审美入手,走进他的内心。这说明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教育者只有放下偏见,用尊重和理解倾听,才能打破隔阂。
教育需因材施教,善用契机。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优点和特点入手,比如小豪爱篮球是个很好的突破口,借篮球赛让他发挥优势、获得认可;学习上为他制定“完成一半作业即表扬”的小目标,避免挫败感。这种贴合个性的引导,让教育从“说教”变成“自然成长”。
教育是多方合力的工程。不仅需要自身搭建支持体系,还要通过班会凝聚集体力量,让班级接纳小豪;更需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只有学校、家庭、集体同心,才能为学生撑起成长的“保护伞”,助他们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