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映初心,少年逐梦行
N903班 李华恩 指导老师 管彬彬
当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展开那张南湖红船的老照片时,我忽然想起小学那年在嘉兴南湖边的所见所闻——岸边的垂柳拂过水面,烟雨楼笼罩着一层薄雾,而湖心岛旁,红船静静停泊着。老师说,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那一刻,我忽然懂了,原来这艘船不仅载着百年前的初心,也藏着伴我成长的力量。
小学三年级的那个周末,爸妈带我去南湖参观。走上通往红船的桥时,我的心跳莫名变快。凑近船身,透过玻璃窗往里看,讲解员说,百年前就是在这里,十一位先驱冒着风险,审议通过了我们党的第一个纲领,举起右手宣誓,还一起高唱《国际歌》。我盯着船里仿制的旧桌椅,仿佛能听见那时的低语与掌声。后来在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一枚金色的党徽吸引了我,下面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被灯光照得发亮。妈妈告诉我,这五个字不是口号,是无数人用行动践行的承诺——就像社区里帮老人搬东西的志愿者,像暴雨天在路口指挥交通的警察叔叔。那天回家的路上,我悄悄地在笔记本的第一页画了一艘红船,觉得心里好像多了一份沉甸甸的信念。
今年我上九年级,最头疼的就是体育中考的长跑项目。第一次模拟测试时,我才跑了一半就喘得抬不起腿,看着身边同学一个个超过我,终点线好像永远也到不了。最后成绩出来,离及格线还差一大截,我坐在操场边的台阶上,越想越委屈。收拾书包时,我翻到了小学那本画着红船的笔记本,忽然想起当年南湖红船里的那些人——他们在那么难的年代,连安稳的开会地点都没有,却还坚持着,我怎么能因为一次长跑就放弃呢?
从那天起,我给自己制定练习计划,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在操场多跑两圈。刚开始的时候,我跑到第三圈就觉得喉咙发疼,腿像灌了铅一样重,真想停下来走两步。但每次想放弃,我就会想起“红船精神”。我试着调整呼吸,一步一步往前挪。
就这样练了两个多月,第二次模拟测试的时候,我居然比上次快了将近一分钟。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扶着栏杆大口喘气,却忍不住笑了。
摔倒了还能爬起来,累到极致还能多跑一步——这就是红船精神教给我的。
红船勋章伴我行
N805班 周凤仪 指导老师 凌娟红
我的铅笔盒里,总躺着一枚巴掌大的红船勋章——铜做的船身泛着暖光,船帆上刻着细细的纹路。它不是什么贵重物件,却是我的“秘密武器”,每次遇到难事儿,摸一摸它,就像有股劲儿从指尖冒出来。
上周数学周测,最后一道几何题把我难住了。草稿纸上画满了歪歪扭扭的辅助线,橡皮屑堆得像小山,我盯着“求证AB=CD”的字样,脑子里一团乱麻。“算了,反正也做不出来。”我烦躁地把笔一扔,手不小心碰到了铅笔盒,“叮”的一声,红船勋章滑了出来。
看到它,我忽然想起四年级时的“红色故事演讲比赛”。那时候我刚报完名就后悔了——稿子背了几十遍,可一想到要站在全校同学面前,腿就忍不住发抖。比赛那天,我躲在后台,听见主持人念我的名字,心都快跳出来了,脑子里空空的,之前背得滚瓜烂熟的句子全忘了。“要不放弃吧?”我咬着嘴唇,眼泪都快出来了。
妈妈不知什么时候站到了我身边,她没说“别紧张”,反而指着礼堂墙上的红船海报说:“你看,百年前那些先辈,在那么小的船上,躲着敌人的搜查,还在商量着大事。你现在只是站在台上讲故事,这就是你的‘小船’,勇敢划出去就好。”她一边说,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红船勋章,“拿着它,它会给你加油。”
我攥着勋章,冰凉的金属触感让我慢慢静下心来。我深吸一口气,慢慢开口,没想到越说越顺,最后竟然完整地讲好了故事。那次演讲比赛我得了二等奖。
“叮”的一声,勋章从指尖滑回铅笔盒,我回过神来,再看那道几何题,觉得它不再那么令人讨厌了。现在这枚红船勋章还躺在我的铅笔盒里,每次写作业累了,遇到难题想退缩时,我都会摸一摸它。它让我明白,红船精神不是课本里的大道理,而是背稿子时不放弃的坚持,是解数学题时再试一次的勇气,是藏在日常小事里的“再往前一步”。
这小小的“红船”,会一直陪着我,在成长的路上慢慢“划”,不怕风浪,也不怕困难。
胶片缝隙中的火种
N905班 虞偲涵 指导老师 金嘉怡
阳光穿过教室的窗,落在讲台那一卷老胶片上。它静静躺着,像一段凝固的时光,表面泛着象牙般的微光,细密的齿孔仿佛蜂窝,藏着未曾熄灭的火种。学生们把标语牌拆成柴火棍藏在袖间,让“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星火,穿越百年,透过胶片的缝隙落入今日的课堂——原来真的有一种火种,能挣脱时间的束缚,灼灼不息。
百年前,一群平均年龄仅28岁的新青年,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以笔为刃、以报刊为旗,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他们宛如划破暗夜的璀璨星辰 ,为沉睡的华夏大地带来了黎明的曙光。那是怎样的一种光芒啊——不刺目,却足以照彻迷途;不喧嚣,却最终雷震九州。他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成为了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磅礴力量。
我总想象那样的画面:年轻的学子把英文课本轻轻翻面,在纸背誊写李大钊的《青春》,墨水用完了就用红蓝铅笔交替写。当军警的皮靴踏近时,有人把进步刊物塞进裤腰,体温与油墨交融,那被汗水微微晕开的字迹,仿佛比任何教科书都更加灼热——那是一代人的觉醒,是一个民族的誓言。
那一卷老胶片里的火种,从未熄灭。今天,它藏在笔尖划过稿纸的沙沙声里,藏在课堂讨论时思想碰撞的微光中,更藏在我们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与对未来的眺望中。因为我们知道,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正等待我们这群穿着校服的书写者去接笔,去续写。
胶片会老去,火光却能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