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行走才能遇见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11版:公安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N钱首慧

  整个冗长的夏,好似被一张密集的网笼罩,炎热、沉闷、遥遥无期。

  那些关在空调间码字,抑或四处奔波的缝隙里,很喜欢看醉鲤子老师的文字,她用脚步丈量山河,在阳光下劳作,采撷新鲜花瓣,感受四时变化。

  高温最甚那会儿,她去云南小住了许久,租住的是农家小院,推开窗是绵延不绝的大山,出门便是小小的村落和种地洗衣忙碌的人们,她是闯入村庄的外来客,又极其恰到好处地融入了这一切。有时,她走很远的路,翻过大山,涉溪、听泉、闻松、访山寺;有时,坐在院子里,看书、听雨,和房屋的女主人生火做饭聊家常;有时,一个人漫无目的去远行,为岩边的花草驻足,为丛林枝头的野果窃喜,为生生不息的自然之谜而高歌。

  在自媒体凌乱的当下,我很少看短视频或朋友圈,但每天都爱看她的更新。她向往旷野的风,就出走去感受阳光、风雨的气息和照拂;她用四时花草做皂,采摘、收集、晒干、蒸馏,研究植物的药理,醉心于一道道工序中;对世间万物,她带着孩子般好奇,又似长者般通透,每天都在汲取、输出,好似汩汩清流,蘸着泥土惺忪与晨间露珠,给人恰到好处的滋养与慰藉。

  这些年,一直努力以稳健的步子走好生活的日常,内心却还似一头狡黠的小鹿,向往着诗和远方。世界那么大,生命的外延又那么广,我们无法一一踏足遍寻,但世间又不乏有趣的灵魂。比如读李娟的文字,她笔下生命的顽强和孤独、万物的灵性和虔诚,即使至今未去过新疆,但那份辽阔与自由却已深深植入心底,仿佛,我已去过无数次一样。而如若李娟未曾去过、经历过,又怎会遇见那个《我的阿勒泰》里的自己,和那么清澈灵动的文字。

  想起去年云南亲子游,孩子至今念念不忘的不是丽江古城,不是大理洱海,也不是香格里拉,而是原始森林的采菌之行。车子缓缓绕过一个个山头,林间景色也一层层变幻,我们停下来与牛羊嬉戏,看它们肆意吃草。车开不过的地方,我们便徒步。阳光透过千年古树层层叠叠照下来,斑驳的光影落在泥土、植被和落叶上。越往里走,树木越错综茂密、林间色彩也越浓重,偶见横着的树干,深深浅浅遍布青苔,连死亡都如此生机勃勃,似乎无声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虽鲜为人知,却郁郁葱葱。

  孩子们欢快地背着背篓,穿梭在林间,为每一个缝隙中冒出来的蘑菇而雀跃,为每一种奇特的植物而好奇。下山后,饥肠辘辘的我们,机缘巧合来到了一个纳西族村民家里,山里的土鸡和新鲜的菌子,那碗汤,至今忆起仍垂涎欲滴。四合院、两层的楼房、栅栏里的水牛,院子里各色的盆栽鲜花,还有婴儿车里眨巴着眼睛的纳西族小娃娃,都以一种最日常的生活状态,带给了我们最别样的体验。我想,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我们的感官,时常习惯了最机械的模式,但没有什么比广袤的大自然和另一种纯粹的生活,更治愈人了。

  《横断浪途》里写道:旅途不是为了穷尽天涯,而是为了穷尽自我。旅行,就是走出自我的洞穴,是对生命经验边界的突围、探索。因为出发,获得崭新的回归。

  正如在一次次出走中,当我们开始远离熟悉的日常,便开始学着缓慢走路,欣赏沿途风景,那些曾经的困顿与繁琐,也便有了更开阔的思考与释放,走过山、走过水,也借助它们走过我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