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走慈城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第10版:杂的文       上一篇    下一篇

  N竹里人

  自从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宁波仿佛一下子拉近了与我们的距离。这些年,我远游的次数渐渐少了,但宁波却去过好几回。每次驾车行驶在高速路上,目光总会不由自主地落在那个名为“慈城”的地方。慈城,这名字宛如一位慈祥的老者,散发着温暖而亲切的气息,让我心生向往。

  初夏的一个周日,约上两三好友,驾车踏上了前往慈城的旅程。不到两个小时,在导航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慈城的骢马河边。骢马河,这条以浓郁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河畔风光闻名遐迩的风情街,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串起了慈城的历史与现实。

  我们漫步在时光的庭院巷弄中,充满诗意的骢马河如一位优雅的伴侣,逶迤相伴。高高的马头墙下,来来往往的行人步伐舒缓,显得漫不经心。慈城的风姿,带着前世的烟火气,缓缓展现在我们眼前,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南北朝鲍令晖曾有诗云,“妾乘油璧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古时的青骢马,形如飞燕,英姿飒爽,势绝尘嚣,是成功的象征。而骢马河,带着青骢马的雄健英姿、傲然气质,长久地流淌在慈城,流淌在明州,流淌在江南,见证着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变迁。

  我们沿着骢马河,一路向东,来到了慈城古县城历史文化展览馆。在这里,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彻底了解了慈城的前世今生。慈城,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东北与镇海区九龙湖镇接界,南临姚江,西及西北与余姚市河姆渡镇、三七镇接壤,北与慈溪市隔山为邻。据史书记载,汉大儒董仲舒六世孙——东汉孝子董黯,幼年丧父,悉心奉养母亲,笃行孝道且恭敬有加。母亲患病时,想喝溪水,可溪水离得远无法取来。董黯便在溪旁筑室居住,亲自汲取溪水给母亲喝,母亲的病竟奇迹般地痊愈了。于是,人们用“慈”命名这条溪,又以溪名县,慈城从此名扬天下。

  在慈城浮碧山西麓的一口古井,传说就是董黯所挖掘。如今,前往观瞻的游客络绎不绝,让慈城的声名更加远播。慈城的文化,犹如秋雨过后空气中氤氲的水汽,一点一滴地滋润着慈城,也滋养着明州宁波这座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我心中,慈城就是宁波的根和魂。

  “百年宁波看外滩,千年宁波看慈城。”慈城西南仅八公里处的河姆渡遗址,有着七千年母系氏族社会生活的遗迹,证实了长江下游已有相当先进的原始文化,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慈城西北四公里的傅家山遗址,被考古界誉为“河姆渡第二”。慈湖遗址出土的木拖鞋,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古屐。田螺山遗址、妙山八字桥遗址、五星遗址都是河姆渡时期的文化遗址,大量的实物遗存,反映了慈城地区在远古时代的生产、生活文明发展的历程,证实了慈城区域在人类发展考古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二千五百年前,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73年攻克吴都,为了纪念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勾践动用军民在姚江北边的城山渡口兴建新城,并命名为“句章”。这座颇具“王霸之气”的句章城,就是今天慈城的前身,也是宁波城市之根。

  战国时,楚灭越后,句章城又属楚。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置句章县,县治在城山渡,这是江南最早设置的县之一,距今有二千二百年的历史。此后,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至1954年的一千二百十六年里,慈城一直是慈溪县城,“慈城”是因县城建此而得名的。

  相传,伍子胥曾在嘉兴胥山采集箬叶,裹成角黍充饥,大胜越军。没想到,此次慈城之行,又有新发现。据传,春秋末期,伍子胥在慈城作战时,曾留下“如果国家有难,百姓断粮,你们到城墙脚下,挖地三尺可得粮食”的话语。伍子胥死后,他的部下被越军包围,城中断粮饿死了不少人,这时有人想起伍子胥的话,挖了三尺多深的城墙,果然挖到了许多可吃的“城砖”,即年糕,结果又打了胜仗。原来,伍子胥在督造城墙时,已做好了屯粮防饥的准备。从此以后,每年过年,慈城百姓家家户户都做年糕,年夜饭就吃年糕汤来纪念伍子胥。

  诚如慈城籍文化大家冯骥才所言,“年糕是慈城食文化的历史名牌,是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慈城年糕,经过两千多年的改良发展,已经形成了独有的加工方法,慈城“水磨年糕”美味可口,早已成为穿越古今的江南年味,蜚声海内外。年糕因其“年年高”的谐音而成为老百姓心中的吉祥食品,备受人们喜爱。

  慈城年糕,犹如嘉兴粽子,因了伍子胥的发明,经过千年传承,成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

  走慈城,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此行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