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的儿子“窝里横”,外面却很怂
日期:09-25
范女士:昨晚,我盯着儿子的作业本,上面的橡皮擦痕迹几乎要戳破纸张,他的小脸憋得通红,突然一把将铅笔重重地摔在地上,嘴里尖叫着“我不会”。我刚想开口,婆婆已经冲进来,心肝宝贝地搂着他,转头对我说:“别逼孩子,他才一年级。”儿子顺势把眼泪鼻涕全抹在婆婆的衣服上,嘴角却偷偷朝我撇出个得意的弧度。
这样的场景,在我家几乎天天上演。儿子今年7岁,刚上小学,在学校,他是老师口中“过于文静”的孩子,哪怕别的小朋友抢走他的橡皮,他只敢缩着脖子看桌面,手指绞得发白。可一到家,他就变身为小霸王,稍不顺心就摔东西、吼叫,甚至对奶奶挥拳头。
我清楚地记得那个让我彻底无力的黄昏。儿子因为饭前不肯洗手,被我处罚,不能吃他最喜欢的糖醋排骨。他猛地掀翻饭碗,油渍在墙上溅出难看的斑点。我蹲下身想和他讲道理,他却像头发怒的小兽般推我,尖叫着“奶奶说我想怎样就怎样”。
我婆婆闻声赶来,果然又是那句:“孩子还小,你跟他较什么真?”她熟练地掏出颗巧克力塞进孙子手里,他立刻安静了,攥着糖果对我露出胜利者的眼神。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什么叫“窝里横”——他把所有在外面积攒的委屈,都变成了刺向家人的利器。
这种分裂感在他上学后越来越明显,班主任已经找我谈过话,说他在学校从不主动发言,有次被人在楼梯上推倒了都不敢吭声。我听着,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回家转述时,婆婆却说:“怂点好,总比那些皮猴子闯祸强。”
我婆婆是典型的“隔代宠”,我儿子学步摔跤,她要把地板跺三脚;我儿子骂人,她笑着说:“小孩学话快。”7年下来,儿子在家是个说一不二的“小皇帝”,出门却变成连“不”都不敢说的闷葫芦。
最刺痛我的是上个周末,带他去游乐园玩,儿子排队时被一个大孩子插队,他僵在原地憋红了脸。我鼓励他“主动维权”,他却突然崩溃大哭,边跺脚边喊“妈妈坏”。周围目光刺过来,我抱着发抖的儿子,突然意识到:他不是不想勇敢,而是早已被宠得失去了直面冲突的勇气——家里所有“困难”都被奶奶提前扫平,他根本没学过如何自己解决问题。
于是,我开始了艰难的抗争,先是和老公长谈,争取到他的支持;再联系班主任,希望她送孩子放学时跟奶奶说说;最后鼓起勇气和婆婆直接沟通。不出所料,过程比我想象中更难,老人红着眼眶说我们嫌她没带好孩子,而儿子察觉家庭氛围变化,行为更加反复。我知道路还很长,但至少我走出了第一步,希望我们家能早日摆脱这样的困境吧。
万姐有话说:孩子的性格不是一天形成的,在7年的成长过程中,你们发现了问题却没及时教育和纠偏,才导致他“窝里横、外面怂”。再不出手,这棵小苗就会越长越歪,不光成不了材,还会影响自身的生长发育。婆婆已把孙子宠坏了,接下来,最好别让婆婆管,祖孙不要天天在一起。而你们,要承担起父母的职责,耐心教育和引导孩子。小学是培养孩子学习和行为习惯最关键的阶段,多付出点精力,千万别再让孩子“跑偏”了。
N晚报记者 韩瑜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