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93岁志愿军老兵邹玉山的家国情怀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第08版:快乐老年       上一篇    下一篇

  N晚报记者 王卫国 通讯员 姚欣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9月12日上午10时57分,载运第十二批3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267件遗物的中国空军专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烈士遗骸迎回仪式随后在机场举行。

  当天上午,从浙江(嘉兴)华东光电仪器厂退休的93岁抗美援朝老兵邹玉山,端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完这则新闻,感慨万千,老人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

  1951年,邹玉山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师140团。尽管年事已高,但老人对军旅生涯记忆犹新。

  跨江赴戎机

  

  荣立三等功

  

  1933年5月,邹玉山出生在湖北荆州石首农村,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七。

  1949年7月,邹玉山的家乡迎来解放。

  年仅17岁的邹玉山,在农协会干部的鼓励下,加入了民兵组织。由于表现突出,不久就被任命为民兵队长。他带着队员们凭着20把麻刀,全力维护着当地村民的安宁。

  

  1950年6月,朝鲜战

  

  争爆发。

  邹玉山清楚地记得,1951年元旦,村里随处可见“有志青年自愿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标语。区委书记找到邹玉山,语重心长地说:“小邹,你去当兵吧,给大家带个头。”当时的邹玉山有一个信念:“革命,就是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他去,我们就跟着去!”在邹玉山的示范带动下,当地12位年轻民兵没有丝毫犹豫,跟他一起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

  “当时我家里人都有顾虑,好不容易迎来了解放,上了战场,子弹可不长眼。尤其是我的母亲。但我要保卫祖国,这是男儿肩上的责任!”邹玉山心里明白,这战场他不能不去。

  临行那日,母亲紧紧拉着邹玉山的手不放,泪水滴在手上滚烫滚烫。在村头简单告别后,13位热血青年胸佩红花,跨马从戎。乡里锣鼓震天,送行队伍一路浩荡。

  “背上枪,抬腿就跟着队伍跑。”对于当年跨过鸭绿江的场景,邹玉山至今记得,那是1951年5月。

  邹玉山所在的部队入朝后迎来的第一场战斗,是发生在长津湖地区的一场遭遇战。

  “我们只能依靠双脚翻山越岭,这一走,便是整整9天。”邹玉山说,白天空中被美军飞机密密麻麻地笼罩着,部队选择在白天养足精神,晚上摸黑躲避敌军眼线悄悄出发。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了黄草岭。一到目的地,大家顾不上休息,便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战壕挖掘中。

  “后来,敌军发现我军部队已就位并周密布防后,嚣张气焰瞬间熄灭。”邹玉山说,平日里在头顶耀武扬威、肆意轰炸的敌军飞机也不见了。

  

  1952年3月,邹玉山所在部队接到命令回国休整。抵达辽宁锦州义县后,部队迎来了一次重大提升,换上了从苏联购置的全新武器。

  “当时我已担任侦察班班长,在义县3个月的军事训练期间,有专家手把手教我们掌握榴弹炮发射技术,完成训练后我们重返朝鲜战场。”邹玉山缓缓说道。

  不久,部队马不停蹄地奔赴三八线。威力巨大的榴弹炮,成了对付敌人的有力武器。

  “有大动作,都小心点!”一次战斗筹备中,邹玉山所在部队的团长神情严肃地提醒大家,据可靠情报分析敌军将从山下来犯,这次的任务是突袭剿灭。

  邹玉山记得,那次参战的有2个营,共计24门炮。“团长下了命令,炮要居中,务必让24门炮的火力集中倾泻,一定要精准出击。”邹玉山还记得,由于当时条件艰苦,没有先进的计算器辅助计算,夜晚的潜伏又不能见光,以防敌人偷袭,自己只能点起煤油灯,用杯子小心捂住,借助微弱的余光在纸上快速计算,算了一遍又一遍,力求在战斗那天每一发炮弹都能精准命中目标。

  不日战斗打响。“开炮!”指挥员一声令下,战士们立马行动。密集的炮弹如暴雨倾泻,敌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势打得晕头转向。“要知道,我们每门炮配备了50发炮弹,24门炮同时发射,火力之猛可想而知!”这场炮击持续了10多分钟,敌军被打得狼狈不堪,纷纷连滚带爬地往山下逃窜。

  此次攻击成效显著,成功歼灭敌军200余人,共收获各类武器280多件。“后来才了解到,这是我们在朝鲜战场上的重大胜利之一。我也因此荣立三等功!”每天都在枪林弹雨里摸爬滚打,无数次和死神擦肩而过……邹玉山一边说着,一边轻轻抹了抹眼角。

  

  薪火代代传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

  当年一同参战的热血青年,9人英勇牺牲,将热血永远洒在了异国他乡,4人回到了家乡。

  “我时常觉得自己无比幸运,最终重新踏上了祖国的热土。”邹玉山感慨道。

  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报效祖国的热忱,邹玉山从战场回到祖国,先到长春工作,不久便调往北京,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军事科学研究院第二研究所担任政治研究员。

  后来,根据组织的安排,邹玉山从部队转业到军工厂。从军事科研领域转向军工生产一线,他迅速适应新的角色,凭借着在部队积累的经验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先后担任科长、处长等职务。为了支持国家的军工建设,邹玉山举家搬迁至江西上饶。

  1988年,根据国家统一部署,邹玉山所在的军工厂从江西整体搬迁到嘉兴,企业也更名为浙江(嘉兴)华东光电仪器厂。1992年邹玉山光荣退休。

  回首往事,邹玉山觉得,这一路走来,有血,有汗,有泪,但更多的是欣慰与感恩。

  从朝鲜战场回来后生下第一个孩子,到在江西小儿子出生,邹玉山的5个孩子就像五颗闪耀的星星,照亮了他生活的每一个角落。5个孩子的名字中,分别包含了“荣”“华”“明”“勇”和“军”5个字,每一个名字,都饱含着邹玉山对孩子们殷切的期许,他期望孩子能像先辈一般英勇无畏,直面生活的挑战,也希望孩子能有军人般的担当与坚毅。

  社区里的孩子们都喜欢听邹玉山讲战斗故事,他绘声绘色地讲述,一遍又一遍,孩子们百听不厌。

  每次讲解结束时,邹玉山总是神情庄重,他说:“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多么幸福啊!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好好工作,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望向窗外,邹玉山思绪万千。

  “未有前贤抛热血,焉能此际享安康。”是啊!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更需铭记幸福来之不易,铭记每一位英雄,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为了深入挖掘历史背后的故事,将抗美援朝老兵们的事迹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年轻一代了解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传承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从2023年9月起,南湖区档案馆抢救性开展抗美援朝老兵口述资料征集工作,对南湖区31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进行了采访和视频录制,邹玉山就是其中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