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王 一 通讯员 海 萱
本报讯 近日,海宁一家规上企业因全资子公司的一场意外火灾陷入了绝境,连带巨额赔偿导致企业生产停滞、债务缠身。海宁市人民法院通过适用存续式重整模式,让这家本将走向破产清算的纺织公司迎来了转机,170名工人的615万元工资获得了100%清偿。
海宁某纺织公司是一家生产沙发面料20多年的规上企业,产品远销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拥有大量稳定的海外客户,产品质量和企业声誉也备受市场认可。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因其全资子公司的一场火灾事故,某纺织公司作为担保方被连带索赔1亿多元。突如其来的债务引发了多起诉讼,企业生产陷入停滞,170名工人的工资也无法结算。
债权人向海宁法院申请对某纺织公司进行破产清算。根据法院测算,企业已经资不抵债,债权人的债权根本无法清偿,这家拥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企业将不复存在,公司的170名工人也要面临失业风险。
受理案件后,海宁法院调查发现,某纺织公司拥有完整生产线和稳定客户群,本身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具有较高的重整价值。基于这一判断,海宁法院迅速组织债务人、主要债权人召开重整听证会,听取各方意见,最终达成共识:某纺织公司值得救,而且必须救!
海宁法院指导管理人创新采用“保底+公开竞价”方式招募投资人,在与相关意向投资人签订托底投资协议并设置了3200万元的托底重整价后,通过公开竞价方式招募投资人。这样既确保了重整程序有底价保障,又通过公开竞争实现债务人财产大幅度溢价,有效平衡了重整效率和资产价值最大化之间的关系。
经过多轮竞价,相关投资人最终以4350万元拍卖价正式成为重整投资人,远超3200万元托底价格,溢价率高达35.94%。170名工人不仅保住了工作岗位,615万元工资也获得了100%清偿,普通债权清偿比例较清算状态提高83.3%,企业终于摆脱债务困境恢复了正常运营。
“没想到我们的工资能够全额拿回来,更没想到企业还能继续办下去。”分配全部完成后,该纺织公司的一名老员工激动地说,“感谢法院给了企业重生的机会,也保住了我们的工作岗位。”
令人欣慰的是,由于采取了存续式重整模式,某纺织公司保持了主体的存续性和业务的连续性,20多年积累的海外客户资源和市场渠道得以完整保留,为企业重生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