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陈培玉
通 讯 员 张凌翊
“16日晚上8点半去建设村老张家换轮胎”“21日延迟40分钟下班,西马浜小蒋来换刹车片”……打开沈建冬的手机,一条条备忘录映入眼帘。他在秀洲区王店镇南星桥村经营着一家摩托车修理铺,25年来,沈建冬把修车铺打造成了村民家门口的“4S店”。
25年坚守
小村有了“4S店”
沈建冬是秀洲区王店镇人。1997年底,他服满三年兵役光荣退伍,拜师学艺两年后,回到南星桥村开了一家摩托车修理铺。那时候,摩托车修理店少,村民们的车坏了只能去镇上修,“我决定自主创业开个修车铺。”
其实在准备开店时,他也曾犹豫过,但考虑再三,还是选择开在村口,一来他们村比较偏僻,村民的经济条件一般,二来离家近,方便照顾父母。
就这样,小小修车铺开张了。修车铺主要承接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维修业务。“在做学徒的时候学过一点汽车修理,现在给汽车保养、打气这样的活也接。”沈建冬说,当初一起学修车的师兄弟们鼓励他大胆修汽车,实在不行再找人帮忙,毕竟汽车修理赚钱更多,但沈建冬拒绝了,他说自己没这个本事就不赚这个钱,顾客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沈建冬修理技术好、态度好,不少大型修理厂想“挖”他,开出的薪水不低,还承诺在高档摩托车修理方面对他进行培训。“说不心动是假的。”沈建冬坦言,他们开出的薪水比自己一个月挣的多不少,而且还有休息日和各种福利,“但我走了,这里的村民怎么办?”他谢绝了令人羡慕的高薪。
他说,只要村民还有需要,自己就会一直坚守下去,“村民开心,我也开心,这就够了。”
不换零件不收钱
诚信赢口碑
从修车铺开张的第一天起,沈建冬就向村民承诺:“不换零件不收钱,免费上门服务。”25年来,他一直信守这个承诺。
沈建冬的修车铺刚开张没多久,生意就很火爆。不过同行预言他的修车铺开不长,按照当时市场行情,一般给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打气收费1元,清洗、保养等项目收费十几二十元,但这些项目在沈建冬这里却全部免费。“钱挣不完的,大家都乡里乡亲的,谁也不容易。”豁达的沈建冬做的虽是小本生意,却从不计较得失。他还购置了几个安全头盔放在店里,看到有人不戴头盔驾驶车辆,就会主动出借。
不久前的一天清晨,沈建冬在给一位顾客修理坏在路上的摩托车时,接到了顾客老罗的电话,说自己的车坏在了桐乡屠甸,请他帮忙修理。由于手头的车一时半会儿修不好,他建议老罗找当地的修车铺,别等他。令沈建冬没想到的是,回到店铺时,老罗叫了汽车把自己的摩托车拖来了,“我只信任你,你修我才放心。”老罗说,沈建冬进的货都是正规厂家的,价格透明,只加收一点修理费,“他这么客气,我们很过意不去,给他钱也不收。”
正是凭借这份诚信,沈建冬赢得了口碑,也让修车铺一直生意红火。
随叫随到
服务暖人心
随着互联网兴起,很多服务从线下拓展至线上。“沈师傅早就这样做了。”小浩是名“机车发烧友”,自从找沈建冬修过一次车后,就再也没换过别人。他说沈建冬人太好了,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只要一个电话,他就会赶去帮忙。小浩不吝赞美,“沈师傅的技术比很多4S店的师傅都厉害,人又实在,真是个宝藏维修师。”
找沈建冬修车的顾客大部分是工薪族,修车时间一般集中在早晚,深夜、凌晨车辆出现故障的情况也不少。只要时间安排得过来,沈建冬一定会满足大家的要求。因为他总是早出晚归,还经常半夜外出,父母担心他的安全,难免会发牢骚。他戏称自己是“出诊医生”,“我给车子治病,保障大家的安全,跟医生一样重要呢。”
“沈师傅上门修理从不额外收费,我是真心佩服。”收废品的王大叔也是沈建冬的老顾客。几年前的一个深夜,他的车坏在海盐,一个电话沈建冬就赶过去帮忙修理。一个来回近百公里路程,收取的修理费刚够油钱,“我要多给点,他怎么都不要。”
如今,这家修车铺已成为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大家出行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