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张依雯 配图为资料图片
2025年的时光已悄然走过四分之三,南湖晚报小记者的足迹印刻在城市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路程上。他们不是旁观者,而是以稚嫩和真情的笔触、敏锐且独特的视角,参与到全市乃至全国的重要活动中,让青少年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
他们在 “红船少年说” 的铿锵表达里传承红色基因,在 “写给 1937 年先辈的信” 中叩问历史初心,更在科学探索、警营体验、共富公益等活动里,搭建起认知社会、践行责任的桥梁。
聚焦重要活动:发出少年声音
从城市重要赛事到全国性采访活动,小记者们一次次走进“大场面”,用“一米高度”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小记者跑两会”:把儿童心声带上议事桌
今年嘉兴两会期间,小记者与儿童观察团成员化身“小小民生观察员”,围绕儿童阅读推广、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一平米科技馆”落地、AI教育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等热点话题,面对面采访了市人大代表与市政协委员。这些“少年提案”不仅展现了嘉兴青少年的思考深度,更体现了城市对少儿需求的尊重与重视,让“儿童友好”从理念变成看得见的行动。
亚马、嘉马一线:定格赛道上的热血与温暖
3月30日,第20届亚洲马拉松锦标赛暨2025嘉兴马拉松开跑当天,20名经过培训的小记者早早抵达现场。他们手持采访本、相机与摄像机,穿梭在赛道旁、补给点,记录选手冲刺的热血瞬间,倾听志愿者的暖心故事,最终用一篇篇稿件、一组组镜头,完成了“属于少年的赛事报道”,让读者透过孩子的眼睛感受马拉松背后的坚持与热爱。
对话百家党媒大咖:在交流中汲取专业力量
4月19日,百家党媒主题采访活动收官之际,10名小记者走进南湖革命纪念馆,与来自全国的媒体大咖展开“跨代交流”。他们大胆提问“如何发现好新闻”“怎样写出打动人心的故事”,不仅收获了专业记者的耐心解答,更在与前辈的对话中,种下了“尊重事实、传递真相”的新闻种子,这场交流也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专业启蒙课”。
全国田径大奖赛:近距离触摸体育精神
4月28日至30日,2025年全国田径大奖赛(嘉兴站)举办期间,小记者采访团全程参与报道。他们面对面采访田径明星,记录运动员训练中的汗水与坚持,亲身体验“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
多元实践:解锁成长新技能
除了聚焦“大事件”,一系列主题鲜明的特色项目,也让小记者们在探索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从“会观察”变成“会思考、会行动”。
“红船少年说”升级启动:今年的“红船少年说”活动分为“红船精神”主题宣讲、“红色足迹”寻访、“红船精神伴我成长”主题作品征集三大板块,投稿截止至10月31日(投稿详情可扫码了解),目前已收到数千份充满少年思考的作品。
点燃少年的“科技梦”:今年科学小记者团迎来升级,100名通过选拔的小记者先后走进市农科院古塘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探索农作物生长的奥秘;走进嘉兴植物园,观察生物多样性;走进北理工长三角研究院,感受科技与红色文化的融合……他们先后走进高科技企业,近距离接触前沿技术。
公益践行:今年的“关爱有嘉·共富成长”项目共帮扶52名困境儿童,每人获得2000元资助。同时,小记者与困境儿童结成“成长伙伴”,通过一起参加活动、分享故事,让“共富”有了温暖的少年底色。
与嘉兴市慈善总会合作的“嘉禾益善”专版每月更新,同步推进“红船少年·慈爱基金”。目前已通过学校义卖、社会捐赠等方式,募集善款资助松潘25名困境儿童,并启动与若尔盖的“奖学助困”合作,让爱心跨越地域。
“档案小讲解”讲述家乡名人故事:小记者组成“小小讲解员”队伍,走进档案馆“嘉兴名人展”,通过生动讲述嘉兴名人的奋斗故事,近距离接触家乡历史。活动还组织小记者家庭体验查档流程、参与“梦想寄存”,让档案成为“活的思政教材”。
职业体验:
参与社会活动
嘉警小记者:
由市公安局、市新闻传媒中心牵头,多部门联合主办,宁波银行嘉兴分行冠名支持的嘉警小记者项目,今年目标开展100余场线下活动与线上征稿。小记者们走进派出所、交警大队,学习交通安全、防诈骗等知识,用文字记录“身边的守护者”。
“小小医生”体验:
暑假期间,小记者联合牙博士、朝聚眼科开展“小小医生”职业体验。他们穿上白大褂,体验口腔检查、视力检测的基本流程,不仅掌握了实用的健康知识,更理解了医护人员的辛苦。
小记者观影活动:
组织小记者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并邀请老兵现场分享历史故事。很多小记者在观后感中写道:“我们要记住过去,更要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嘉博小记者:
与嘉兴博物馆合作的“嘉禾印象”活动,今年以“文物大变身”为主题开展文创设计。小记者们围绕馆藏文物,发挥创意设计文创产品,让文物元素融入现代生活,用少年视角诠释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
儿童友好主题活动:
今年,与市妇联一起继续推进“童声传递”专栏,组织儿童观察团开展“我眼中的儿童友好”社区调研。其中,在“美好社区·童创未来”参与式设计活动中,小记者们带着暑期调研成果站上舞台,为社区建设提出“增设儿童游乐区”“优化垃圾分类指引”等建议,展现了少年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