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徐志平
康熙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他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除鳌拜,平三藩,安边境,巩固了清代的统治。他六次南巡,五次到嘉兴,留下不少诗文。在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康熙重民本的治国思想。
康熙第一次巡视江南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但那次只到了南京。浙江的官员恳请他来浙江巡视,所以后来的几次南巡终点是杭州。康熙第一次到嘉兴是从苏州运河过来,在嘉兴“水营”驻跸,第二天出发到杭州。在经过平望进入嘉兴运河时,他有《入平望》一诗:“锦缆无劳列彩艭,轻桡自爱倚船窗。勤民不惮周行远,早又观风向浙江。”诗前有序:“平望为浙江界,长吏以画舫五百来迎,恐劳民力,却之不御。”再三不要地方官迎接,但浙江地方官还是动用了五百条画舫去接驾。“却之不御”,即是不肯上迎接的船,还写此诗婉拒。诗的后两句表明南巡的目的,是为了观察民风,因此不怕路途遥远,勤于民生。进入嘉兴运河,他又写了《禾中道上》:“两岸人家半种桑,雨中入望尽苍茫。民间本业惟农织,爱看山村共水乡。”
嘉禾平原百姓以农、桑为主业,特别是春天雨多,有利于农作物。该诗前两句写出康熙初到嘉兴的总体印象,后两句表明他重农重民思想。他高度评价嘉兴一带蚕桑地位,也看到养蚕织作之艰辛,为此特写《桑赋》,在序中说:“朕巡省浙西,桑林被野。天下丝缕之织,皆在东南。而蚕桑之盛,惟此一区。近在宫中刻为耕织图,每示司使,使知其艰苦。今更为赋,以托意焉。”还写了一首六言诗:“弥望桑林吐叶,垂枝嫩碧初匀。竹舍正殷蚕务,天工雨露维均。”最后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作为皇帝来说,也要像天一样,将恩惠均匀地分给百姓。
第二天一早,康熙离开嘉兴,写了《晓发嘉兴》一诗:“数里城依水,千门路向田。菜塍无远近,桑岸互连绵。土沃勤为最,年丰俭欲先。云开林野秀,初日上云旃。”首两句总写嘉兴的特点,接着两句写具体所见。作为皇帝,当然要站得高些,于是再往下即是劝勉说,虽然有良好的地理条件,也必须以勤劳为根本;虽然能年丰粮足,也还是不要忘记俭朴,体现出他重视民生、重视国本的思想。
康熙四十四年(1705)的第五次南巡,康熙是从松江过来的,龙舟是从东栅口的双溪而来,将要进入嘉兴段运河时,他看到两岸田野盛开金黄色的菜花,便在此地停舟留宿。《光绪嘉兴府志》记载:“圣驾南巡,由松江至嘉兴,经临此境,见菜花被野,即命驻宿。村民扶老携幼,欢迎多拜,填溢阡陌,至今耆老犹能言之。”此地即名菜花泾,紧靠大运河,今天这里早已是一片居民住宅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