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富玲燕
通 讯 员 吴芸婷 范杰玙
清晨,南湖新区(东栅街道)甪里社区的杏葫一家中医馆内,药香与茶香袅袅交融。医馆创始人李宏基正俯身查看铜锅中熬煮的养生茶,不时抬头与候诊的患者交谈,“您舌苔偏白腻,还有轻微齿痕,平时可以喝点薏米水祛湿。”
作为一名90后海归,李宏基怀着对中医的热忱回到家乡嘉兴,让更多人重新认识中医。
亲身体验,结下不解之缘
“若不是那两次亲身经历,我可能至今仍在金融行业打拼。”李宏基的中医情结,源于他与中医一段难忘的缘分。
李宏基自幼体弱多病,长期受过敏性皮肤病和荨麻疹困扰。在美国求学期间,他辗转多家医院求治,却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始终无法根治,这让他倍感困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尝试了中医药调理,没想到多年顽疾竟然痊愈。这次亲身体验,让他对中医药的独特疗效产生了深深的认同与好感。
还有一次,他因锻炼导致背部受伤,疼痛难忍,西医检查后却无法明确诊断病因。最终,一位赴美交流的山东中医师通过推拿,仅用3次治疗就消除了他持续半个月的疼痛。这次经历,让他彻底折服于中医的魅力。
自此,李宏基开始自学《伤寒杂病论》《千金方》等中医古籍,并萌生了推广中医的念头。“我想把中医的价值传递给更多人,这比单纯追求高薪更有意义。”李宏基说。
严选药材,坚守匠心诊疗
回国后,李宏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联系自幼相识、出生于中医世家的好友曹业凯。作为一名深耕汉唐古方的新生代中医,曹业凯当时在公立医院有着稳定的工作。得知李宏基的创业想法后,两人一拍即合,他辞去公职,与李宏基共同创办了杏葫一家中医馆。
为了区别于传统中医馆,他们在装修风格上融入新颖元素,馆内医生团队也清一色是年轻的中医精英。诊疗全程严格遵循中医理论,从脉诊、处方到理疗推拿,每一步都恪守传统规范。“患者给我们的机会只有一次,如果效果不好,他们就不会再来了。所以我们必须拼尽全力。”李宏基说。
在药材品质上,李宏基格外严格。他亲自带领团队远赴甘肃、云南、四川等药材原产地,直接从优质药农手中收购药材,再送往正规药厂加工。他们坚持不依赖批发渠道,哪怕只从供应商那里挑选两三味优质药材也不凑合,甚至专门收购稀缺的野生药材。
“中医用药是关键,药材不好,再高的医术也难以见效。我要确保患者吃下去的每一味药都品质过硬。”李宏基表示,他们不仅对药材严苛,还要求每位患者的问诊时间不少于30分钟,详细记录病历,并持续跟踪服药情况,及时调整药方,以保障治疗效果。
创新模式,让中医年轻起来
“现在年轻人对中医了解太少,我们得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医文化。”基于这一理念,李宏基推出多项创新举措,推动中医文化年轻化。
针对年轻群体,中医馆推出了现包现煮、无任何添加的中医养生茶服务,并随季节调整配方;面向青少年,馆内开展“小小中医师”研学活动,组织本地学生前来辨认药材、学习中医知识、体验简易脉诊,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中医文化。
此外,中医馆还定期开展健康讲座,为居民讲解节气养生和穴位按摩等实用知识;协助举办亲子游园会,通过艺术疗愈和沉浸式体验搭建亲子互动平台;与社区联合发起“益甪同行 致赶时间的人”夏日行动,为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送上防暑凉茶。李宏基将医馆与甪里社区深度融合,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中医文化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居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健康守护。
“我正在筹备嘉兴中医药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中医、信任中医。”李宏基透露,目前他已收集大量中医药藏品和药材标本,届时博物馆不仅会展示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也将传播嘉兴本地独特的中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