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一位76岁退休教师的“三新”生活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第12版:快乐老年       上一篇    下一篇

  N晚报记者 韩瑜超 通讯员 李 丹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见到姚炳心,她正热血沸腾地和孩子们一起交流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感受。这位今年76岁的退休教师,不仅担任嘉兴市“南湖银晖·初心”讲师团讲师,也是南湖区建设街道子城社区“银晖”党支部书记和“子城共富宣讲团”的一员。

  新舞台、新事业、新生活,姚老师常常活跃在学校、社区、景点,进行党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教等方面的宣讲。退休不退“岗”,退休不褪色,她用行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为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新舞台:一片丹心向阳开

  9月2日、3日,姚炳心走进嘉兴市辅成教育集团,以“‘红船少年·铭记历史·薪火相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将抗战时期军民共御外侮的壮阔画卷徐徐展开。

  姚老师带着孩子们回到了80多年前那个救亡图存、共赴国难的年代,她从卢沟桥事变讲起,结合本地抗战英雄事迹,讲述了抗日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如何以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斗争,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伟大胜利的感人故事。

  “1937年11月8日,在我们嘉善发生了一场阻击战,当日军的飞机、大炮袭来,中国军人筑起血肉长城阻击敌人。这次战斗规模大,战况激烈,伤亡惨重,中国军队顽强阻敌7天7夜,从枫泾到嘉善县城11公里铁路沿线,牵制日军对上海守军的攻击,迟滞了敌军进攻南京的时间和步伐。”姚炳心声情并茂的讲述,让孩子们为之动容。

  在嘉善阻击战中,中日双方投入兵力2.5万人,其中日军1万人,中方1.5万人,中方失踪、伤亡人员达7317人。中国军人全凭一身血肉与日寇殊死决战,硬生生阻击了拥有先进装备的日军,并让其付出数千人伤亡的代价……姚炳心用一串数字在孩子们的心中激起阵阵涟漪,瞬间引发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描绘出抗战的壮阔画卷,阐释了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一张张稚嫩的脸庞神情专注,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通过姚炳心的宣讲,英雄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气概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在场的学生。

  随后,姚老师还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在北京举行的九三阅兵,“这是一堂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祖国的花朵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她激动地说。

  新事业:余热生辉育新苗

  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姚老师于1968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从村小的“赤脚老师”做起,慢慢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大队辅导员,2005年退休时已是桃李满天下。

  “我1975年到南湖中心小学教书,一个人教5个年级,72个学生,工作条件也比较艰苦,我记得那会每月的工资是23元,还是不错的了。”姚炳心说。1980年1月,姚炳心生下儿子,当时正值学校放寒假,她休息了一个月,开学就去上班了,连产假都没休完。

  1983年,已经拥有5张函授文凭的姚炳心,主动去平湖师范再读了两年书,进修归来后逐渐成了学校的骨干教师。1978年,我国少年儿童组织恢复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的名称,也是这一年,姚炳心成了嘉兴第一批大队辅导员。“德智体美劳,德是第一位,上学读书,首先是学会做人,所以作为大队辅导员,我的重要工作是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姚炳心说,也是从那时开始,她坚定了做一辈子孩子德育工作的决心。

  2005年,姚老师从辛勤耕耘38载的三尺讲台光荣退休,但对她而言,这是另一段教育生涯的开始。她加入“南湖银晖·初心”讲师团,每年都深入学校、社区积极为青少年开展红色宣讲10余场次,直接服务青少年超千人次,20年来从未间断。

  年逾古稀的姚老师非常受学生们欢迎,她的宣讲也绝非枯燥说教,而是用亲身经历在青少年心灵刻下信仰坐标。“我会和他们讲述年轻时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习的往事,也讲述身边优秀党员的感人事迹。”姚老师特别擅长和孩子们互动,“如果遇到困难,你们会怎么办?”在孩子们踊跃发言后,她总会温和而坚定地说:“记住,祖国未来是你们的。”

  今年暑假酷暑难耐,姚老师坚持参加社区里的“大手拉小手”活动,为孩子们上抗战主题课,陪他们制作手工望远镜,成了孩子们成长的好伙伴。她曾获由中共浙江省委老干部局颁发的2023年度“最美银耀志愿者”称号,获聘省关心下一代“红船精神五老宣讲员”。“让我的银发和红领巾一起飘扬”是她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新生活:“夕阳红”变“志愿红”

  从三尺讲台至社区巷陌,姚炳心目前是子城社区“银晖”党支部书记,她牵头成立了社区志愿服务队,这支队伍有个响亮的口号——“与社区同行,为党旗增辉”。

  当共同富裕成为时代强音,姚老师又敏锐地捕捉到社区宣讲的需求,于是发挥老教师专长,迅速组建起“子城共富宣讲团”,多次前往狮子汇渡口,为社区工作人员、学生、新居民党员讲党史。

  宣讲如何接地气?姚炳心有自己的“法宝”,她将宏大主题融入百姓生活变迁,以朴实生动、带着乡音的话语,春风般吹开居民的心扉,让共同富裕的理念在街巷间播撒。

  每天的志愿活动让她忙得像个停不下来的陀螺,姚炳心坦言,这离不开家人的全力支持,“我的爱人承包了所有的家务,好让我毫无后顾之忧地在外奔忙。”

  谈及家风,姚炳心提到了对她一生影响深远的父母。“我的父母都是人民教师,父亲从小教育我踏踏实实做人,母亲言传身教地让我明白艰苦奋斗的意义。”姚炳心回忆说,她从小跟着父母住在学校里头,母亲是个工作狂,一心扑在教育上,通常工作到晚上10点多才回来。

  谈话间,姚老师翻出一张泛黄的报纸,那是她记录家风的“传家宝”——刊登于1995年5月26日《嘉兴日报》的文章《母亲的礼物》。“我成为教师后,母亲在送我的笔记本上写下:‘愿你永远热爱自己的事业,为培养下一代做出贡献。’这是她给我的珍贵礼物。”扉页上工整的字迹,是姚家代代相传的家训。

  从父母、姚家姐妹到第三代,姚家人始终坚守教育一线,“‘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书香门第、心有大爱’,这16个字不是空话,是要刻进骨子里,落到行动上的。”余热生辉映夕阳,倾情关心下一代,姚炳心银发下的赤诚丹心,如南湖之水,静静流淌,滋养着脚下这片深爱的土地,也映照着永不褪色的信仰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