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头旧事》:八十八岁老农的时光笔记
日期:09-10
N硖川云岫
身体硬朗、腿脚灵便而年已耄耋的钱禹康站在村头擦汗时,手里攥着的不是农具,而是记满方言俗语的笔记本。这位土生土长的海宁市周王庙镇新建村老农,用四年时间在手机上敲出的二十八万言《庙头旧事》,把当地的老手艺、老味道、老传统、老景致、老故事都“种”进书里。今年夏天,顶着酷暑骑电瓶车送书的他,成了当地最特别的“文化邮差”——三千六百多个领取记录里,藏着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的乡村老农与时光较劲的动人故事。
生于日寇入侵的战乱年代,四年间父亲及三位哥哥因肺炎去世,家境拮据到将只有四岁的小弟送人……钱禹康的童年,满是磨难,但他小学辍学后靠珠算技能成为农业合作社会计,后在多地从事会计工作至八十岁。
最新版三百一十页的《庙头旧事》里,一百五十六篇首次刊发的文章满是泥土气。沪杭铁路边的杂货铺怎么吆喝,箍桶匠刨花里藏着多少街坊闲话,踏水车的吱呀声如何应和蚕农的号子……字里行间全是江南乡村的活色生香。书中最动人的是那些带着土味的文化密码。一碗“过桥面”要浇头与面分开盛,藏着“待客先敬心”的农家礼数;占去四十页的“庙头方言俗语”,把“晴天带伞,饱肚带饭”的田头智慧刻进纸里。就连近代报人许行彬的故事,也被他讲得像村口闲聊——这位海宁先贤接待孙中山时留下的“猛进如潮”题字,经老农的笔一写,倒成了和乡亲们相关的家常往事。
这一切,始于2021年那碗没按老规矩做的面。当时钱禹康在面馆听见年轻人问“过桥面为啥要分开装”,当晚就在灯下写了篇短文。朋友圈里的点赞让他忽然明白:“老辈人的过日子法,不能就这么烂在地里。”没学过电脑,他就在烟纸上打草稿,再凑着手机屏幕一个字一个字戳;为了问清“弹棉花的老规矩”,骑三轮车跑遍周边七个村;半夜想起某个老地名,摸黑在枕边的化肥袋上记下来。退休文化干部钱向阳见他把书稿订得像捆稻子,主动来帮忙梳辫子,让这些零散的乡村记忆成了体系。
2023年初装修完拆迁联排房后,撰写《庙头旧事》成了他精神富足的源泉,该书引发老伙伴共鸣,他仍在核实完善内容。如今,这些带着泥腥味的文字成了当地中小学的乡土教材。看着年轻人捧着书追问“捻河泥是啥农活”,钱禹康总会乐呵呵地说:“我就是个传话的,把老一辈的营生告诉后辈。”除了《庙头旧事》,他主笔的《新建村志》、待印的《兴城村志》,还有送进档案馆的《钱氏家谱》,都是这位老农为土地写下的“生长记录”。
翻阅《庙头旧事》,能读到一个乡村老人对故土最执拗的眷恋。从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缺医少学,到如今四世同堂、住排屋、传文化,他切身感受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足。那些藏在农具、灶火、乡音里的文化根脉,让每个读者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自己的乡愁。这或许就是《庙头旧事》最珍贵的地方——一个普通老农,用最朴素的方式,让流淌的时光有了可触摸的温度,其经历也浓缩了浙江江南农村老农的共同幸福,见证着时代变迁与共同富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