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唐潇伦 通讯员 张 凤
昨天傍晚4点,家住海盐县望海街道北荡社区长丰苑的菜农周阿婆熟练地找到自己的号码牌对应区域,刚把自家地里摘的丝瓜、南瓜、无花果等整齐地摆放出来,就有居民在她摊位前挑选起来。“阿婆,无花果甜不甜?”“甜得很,今天刚摘的!”周阿婆笑得眼角堆起皱纹,“我们老两口没有退休工资,在这儿摆摊卖卖自家的瓜果蔬菜,每月能赚千把块,日子踏实多了。”
这个由社区公园闲置空间改造而成的马路共富集市,如今是周边150多户自产自销农户的“固定摊位”,也是居民口中“最有烟火气的便民点”。然而,在两年多前,路边摊是北荡社区治理的“老大难”问题。
150多户农户成功“安家”
北荡社区地处城郊接合部,由2个镇街9个村社的拆迁居民组成,常住人口过万人。这里毗邻拥有近300家企业的工业园区,辖区内五分之一人口为老年人,新居民占比达46.3%,治理难度很大,其中,“卖菜”与“买菜”的矛盾尤为突出。
“辖区农户种了点果蔬却无处售卖,只能推着三轮车、挎着篮子在小区行车道、路边摆摊,不仅堵塞交通,还影响环境卫生。城管人员前来劝导,农户便四处躲避,双方时常产生冲突。而居民们也有苦难言,尤其是老人,想就近买点新鲜的本地菜,要么得跑很远去菜场,要么就找路边摊碰碰运气。”回想起以前,北荡社区党总支书记高志平直摇头。
“不是不能管,是得往‘顺’了管。”高志平深知,农户需要销售渠道,居民需要生活便利,堵不如疏。于是,社区工作人员深入走访调研,掌握社区周边流动摊贩的数量、分布及经营情况,梳理登记了百余项相关诉求。随后,社区整合各方力量,因地制宜为农户寻找“安家”之所。经过综合考量,最终选定丹弗斯公园西侧作为马路共富集市的点位。社区通过耐心引导,联合执法部门柔性劝导,成功引导100余户自产自销农户和50余户季节性农户规范入驻。
惠及周边2.5万余人次
有了经营场地,还需规范管理。作为马路共富集市的第一责任人,社区对流动摊贩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备案,仔细核实自产情况及各项经营资质,并发放《准售证》作为集市准入凭证,从源头上把控非自产自销商贩进入,防止马路集市演变为杂乱的马路市场。每天,保安人员定时发放一定数量的摊位准入号码牌,摊贩人员现场按先后排队确定当日摊位位置,既保证集市在合理承载范围内运营,又避免了争抢摊位引发的矛盾。
同时,牵头制定通俗易懂的《马路共富集市自治公约》,将环境卫生、诚信经营、遵守秩序等纳入考核。如今,集市自洁率达95%以上,“摊前三包”责任制全面落实,垃圾日产日清,安全隐患基本消除。摊主李大叔感慨道:“以前总怕城管来,现在在集市里卖东西,心里踏实多了,生意也稳定。”
马路共富集市渐渐地不仅只是“卖菜的地方”了。社区在此配套开展政策解读、反诈宣传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近50场,覆盖居民超5800人次,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
两年半时间过去,集市已开办1700余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曾经拥堵的马路变得宽敞整洁,路边的果蔬垃圾消失不见,周边居民关于环境问题的投诉减少了85%。农户们的生活得到改善,150余户自产自销农户常年在此摆摊,年均销售100多万元,服务惠及周边2.5万余人次。“我就在园区企业上班,每天下班路过正好买菜,很方便,而且蔬菜新鲜,菜价也实惠。”来自安徽的新居民李女士说。
“目前,马路共富集市正在升级2.0版本,我们将对集市进行总体规划,通过软硬件提升让集市更显规范与温度。”高志平表示,城市需要整洁的“面子”,也需要充满烟火气的“里子”,从流动摊贩到规范集市,从单一交易到共富平台,这条用菜篮子串起的文明共富路,正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