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唐潇伦
通 讯 员 杨佳欢 谢 君 安 然
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本报讯 废弃秸秆究竟有怎样的潜在价值?在多数人的印象里,它只是农村田地里的农作物残留物。在嘉兴,废弃秸秆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从曾经的“废料”摇身一变成为“香饽饽”。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海宁市丁桥镇永胜村的指尖创艺坊,刚进门就闻到玉米叶的清香,展示架上,一支支国风仿点翠发簪格外引人注目:染色的秸秆勾勒出金色轮廓,雅致的花朵造型点缀着珍珠、红珠,尽显东方美学韵味。
“这是创艺坊最新推出的文创产品,都是以废弃玉米叶为原料制作的。”永胜村文化管理员朱晓夏介绍,首批发簪推出后广受好评,工坊又陆续开发了耳钉、耳环等系列配饰。
据了解,生鲜玉米种植是永胜村的特色农业,年种植面积超500亩。2019年成立永胜村玉米合作社后,村里发现废弃的玉米叶经晒干后是优质编织材料。一批会传统编织的手艺人在尝试制作后,产品逐渐成熟并打开了销路,于是正式成立永胜村指尖创艺坊和永星编织创作工作室。
“作为工坊的成员,在做好传统编织工艺的同时,我也一直在思考玉米叶的其他用途。”朱晓夏告诉记者,一次自己带儿子参观博物馆,看到精美的点翠发饰,便萌发了将玉米叶做成首饰的灵感。
“我发现玉米叶的纹理与翠鸟羽毛相似,便尝试加入珠光颜料来模拟点翠效果。后来,在非遗协会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将传统草编技艺从日用器皿转向饰品设计,最终完成仿点翠发簪。”在朱晓夏看来,线上销售生鲜玉米的同时搭配文创产品,既可形成业务互补,还能为“无废城市”建设注入新活力。
从最初简单的收纳筐,到如今备受年轻人喜爱的玫瑰花、发簪等时尚单品,这些秸秆文创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径。“收纳筐实用性强,是我们的主打产品;饰品系列则更受年轻人欢迎,价格也更亲民。”朱晓夏说,自2023年成立以来,这个小工坊已实现营业额上万元,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秸秆不是负担,而是放错地方的宝贝。”朱晓夏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创新,研发更多大型、精致的秸秆文创产品,让这份来自田野的绿色创意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无废城市”的密码从来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是在让老手艺焕发价值的细节中。希望更多“被遗忘的秸秆”遇见唤醒它们的巧手,演绎一场从“生态包袱”到“绿色宝藏”的精彩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