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 泥环桥上杀日酋
N赵明煜
1943年,全面抗战进入了第六个年头,桐乡青北——这片宁静的土地已成了日寇铁蹄践踏下的沦陷区。周边的新塍、乌镇和澜溪塘边的翁林村都设下了据点、修筑了炮台,常年有日伪军驻守。他们经常四处抢劫骚扰,杀人放火,害得老百姓苦不堪言。青北地区由于远离城镇、水网密布、交通不便等特殊的地理环境,也成了抗日武装力量打击敌人的游击区。当时沦陷区的桐乡县政府就驻扎在泥环桥北面的庵浜村附近,国军62师某部、县武工队和一些抗日武装力量也在这里与日寇周旋,伺机打击敌人。
泥环桥是田圩间一块岗地的名字,坐落在乌镇东郊民合村北部与五星村交界处的腰鸡浜南岸,往北离五星庵浜村约百米之距,往西与民合庙东村仅一河之隔。这块岗地不但面积大而且泥土堆得很高,中间还有一条羊肠小道。小道的两旁栽种着桑树,桑园地东面是成片的稻田,西侧是一条南北流向的小河——芦荡湾港。路虽然很小却是人们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人们在此经过时,先要从坡下缓缓上行,到达坡顶后走上二十几步路再慢慢下行,犹如跨越一爿由泥土堆成的“环桥”,“泥环桥”因此而得名。本来这块岗地与田圩间众多的岗地一样默默无闻,只因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寇一名小队长命毙泥环桥上而出了名。
这年深秋的一天,日寇得到情报后于黎明时分,从据点出发悄悄向庵浜村方向接近,妄图把桐乡的抗日武装一举歼灭。这天,青北乡政府也得到情报——日寇欲偷袭庵浜村县政府驻地。乡政府一早派文书杨先生和勤务兵“小阿六”从董家桥出发,趁着晨雾急速往北前行,去庵浜村县政府驻地报信。当他们走到泥环桥南坡时,天刚蒙蒙亮,浓重的晨雾还未散去,小阿六提着盒子枪走在杨先生前面,刚刚踏上坡顶,杨先生穿着长衫,戴着眼镜正走到半坡。这时,一小队日寇正在泥环桥北坡悄无声息地往上走,日寇小队长手握指挥刀走在最前面也刚好踏上坡顶,由于秋雾浓重,双方猝不及防,差一点撞了个满怀,“八格牙路,支那兵的有!”日寇小队长张开双臂,妄想一个“饭桶箍”把小阿六紧紧抱住。小阿六常年练武,身手敏捷,当即将被鬼子箍住时,他双臂猛地用力,一个“武松脱铐”,挣脱了鬼子的双臂,说时迟那时快,一转身迅即将盒子枪对准鬼子的脸“叭”地一枪,日寇小队长当场命毙泥环桥上。小阿六飞快地往西穿过桑园地,钻进岗滩边上的芉枯墩,迅速跳入河中……后面的鬼子一看队长毙命,一面向小阿六开枪,一面向南坡扑来。这时,杨先生还未踏上坡顶,一听鬼子声音和枪声,知道遭遇日本鬼子,转身下坡想穿过稻田往西逃跑,追上来的鬼子居高临下,用枪瞄准了他,“叭”的一声枪响,杨先生应声倒在稻田里……这时驻扎在庵浜村附近的县政府人员听到枪声后,迅速撤离向北转移。
日本鬼子枪杀了杨先生后,抬着小队长尸体沿着河岸小路向南进发。他们沿途见人就杀,残忍地枪杀了在田圩中准备割稻的张顺荣、戴寿龙等七名无辜百姓。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今天,我们要时刻牢记“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在党的领导下,集中精力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盛、科技水平发展得更加先进,只有自身的综合国力强大了,才能有效遏制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安全,人民才能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