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201班 陆嘉轩
我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每天上学,我都会戴上鲜艳的红领巾。老师说,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虽然我不太懂“革命先烈”具体是谁,但我知道,他们一定是非常非常勇敢、非常爱我们国家的人,就像故事书里的大英雄!老师说:“‘红色基因’就是这些英雄们留下的好东西,比如‘爱国、奉献、奋斗’。”而且它们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爱国是什么呢?
每周一升国旗的时候,我站得笔直,眼睛看着国旗慢慢升上去,大声唱国歌,心里觉得特别骄傲!这就是爱国。
老师教我们认识地图,我知道我们的祖国很大很美,我要好好学习,以后把它建设得更好!这也是爱国。看到有人乱扔垃圾破坏环境,我会提醒他,因为爱护我们的家园就是爱国!
奉献是什么呢?
值日的时候,我扫地擦黑板特别认真,让教室干干净净,同学们学习舒服,这就是小小的奉献。
同桌忘记带橡皮了,我主动借给他用。帮助同学,心里甜甜的,这也是奉献。看到小弟弟小妹妹摔倒了,我跑过去扶起来,关心别人,也是奉献。
奋斗是什么呢?
数学题有点难,但我不放弃,一遍遍想,问老师问同学,最后终于做出来了!这种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是奋斗。体育课跑步,跑着跑着没力气了,但我咬咬牙,心里想着“加油”努力跑到了终点!这也是奋斗。每天认真完成作业,把字写工整,把书读好,学好知识,就是为长大后的奋斗打基础!
怎么“代代传”呢?
就像爸爸妈妈会把好东西留给我们一样,“红色基因”这些好品质,也要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里传给我们小朋友。爷爷跟我讲,他小时候生活很苦,但大家都很努力建设国家;爸爸妈妈工作很认真,说要为国家作贡献。我也要像他们一样!
红色基因代代传
N203班 朱紫萱
每个星期天我都会去爷爷家玩,每次去都会看见爷爷忙碌的身影,我很好奇。暑假这么热的天,爷爷也依然在外忙碌,于是,我拉着爷爷的手问:“爷爷,为什么您总是这么忙?这么热的天,怎么不在家里休息休息,吹吹空调多舒服呀!”爷爷坐下来,笑着对我说:“孩子,我是村里的一名小组长,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是一样要守护人民及财产安全。我们每天都要去巡逻,不论刮风下雨。你知道吗?现在的生活都是大家努力换来的。”说罢,爷爷就朝门外走去,继续忙去了。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爷爷的话。经过学校时,我看见那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风中飘扬,忽然明白了什么。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要努力学习,为国争光。
纪念馆里的一堂课
N501班 董钰婷 指导老师 徐煜梅
周末清晨,妈妈说要带我去一个特别的地方。我揉着惺忪的睡眼,心里有些不情愿。但看到妈妈认真的表情,我还是乖乖地穿好校服,戴上了红领巾。我们坐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公交车,窗外的景色从热闹的市区渐渐变成了安静的街道。
推开纪念馆厚重的玻璃门,一股带着历史气息的凉意扑面而来。我的脚步声在大厅里回荡,突然就不敢大声说话了。抬头看见那面从屋顶垂落的巨大红旗时,我的心猛地跳了一下。“这面红旗曾经在战场上飘扬过。”讲解员阿姨的声音很轻,却让我的鼻子突然有点发酸。
在“抗战岁月”展区,我的目光被一个破旧的搪瓷缸牢牢吸引住了。缸身上的凹痕让我想起爸爸茶杯上不小心摔出的缺口,但这个搪瓷缸上的伤痕要多得多。妈妈蹲下身来,指着把手处发黄的纱布说:“你看,这位炊事班长宁愿自己饿着,也要把粮食留给伤员。”我趴在玻璃柜上,突然觉得喉咙发紧。缸底那些细小的刮痕,仿佛在诉说着那个饥饿年代的故事。我不由自主地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想起昨天还因为妈妈做的菜不合口味而闹脾气,脸上顿时火辣辣的。
转过一个拐角,一本巴掌大的日记本静静地躺在展柜里。我踮起脚,看见上面工整地写着:“脚上起了三个血泡,但药品必须准时送到前线。”我的眼前突然浮现出上周体育课跑完800米后,我抱着磨破的脚委屈得直掉眼泪的样子。现在看着日记本上已经有点褪色的字迹,我的眼眶又湿润了,但这次是因为羞愧。
回家的公交车上,夕阳透过车窗洒在我的红领巾上。我轻轻抚摸着胸前的这抹红色,突然明白了它为什么和鲜血是同一个颜色。妈妈没有说话,只是温柔地摸了摸我的头。我知道,从今天起,每当我系上红领巾时,都会想起那面褪色的红旗、那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还有那本写满坚持的日记本。这些红色的记忆,会一直在我心里闪闪发光。
工具箱与接力棒
N603班 朱晨沂 指导老师 朱玲霞
家里阁楼的角落,放着一个生了锈的铁皮工具箱。爷爷总说,这里面装着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直到去年冬天帮爷爷整理工具,我才真正读懂了这份“宝藏”的意义。
那天,寒风卷着雪花拍打窗户,爷爷戴着老花镜,小心翼翼地擦拭一把磨得发亮的螺丝刀。“这是1958年我在钢厂当维修工的时候发的,跟着我修过轧钢机,也抢修过洪水冲坏的输电塔。”爷爷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过工具,仿佛触碰着往昔岁月。我翻开工具箱夹层,发现几张泛黄的奖状,“全国劳动模范”“技术革新能手”的字样在褪色的红纸上依然醒目。
爷爷的故事像一本厚重的书。1962年寒冬,钢厂的主电机突发故障,整个车间陷入黑暗。爷爷二话不说,顶着零下二十摄氏度的严寒钻进机器内部检修。金属管道冰冷刺骨,他在狭小的空间里一待就是六个小时,等故障排除时,双腿已经冻得失去知觉。“国家建设正需要钢,机器停一秒都是损失。”爷爷说得云淡风轻,我却仿佛看见他工装袖口上凝结的冰碴子。
今年春天,我参与了“小小工匠”实践活动。我报名修理损坏的桌椅,可当螺丝刀打滑、钉子怎么也钉不进去时,我急得直跺脚。想起爷爷工具箱里那把螺丝刀,想起他在冰天雪地里坚持工作的身影,我咬咬牙,重新调整姿势,一点点校准螺丝的角度。经过三个午休的努力,二十张摇晃的课桌终于焕然一新。班主任在班会上表扬我时,我摸摸胸前的红领巾,突然明白:奋斗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的坚持。
如今,爷爷的工具箱依然摆在阁楼上,而我的书包里,永远备着一套迷你工具。从钢厂到校园,从抢修机器到修理桌椅,红色基因就像永不熄灭的火种,在一代代人手中传递。它教会我,爱国不需要惊天动地,奋斗藏在每个专注的瞬间,敬业体现在对责任的坚守。这份传承,让我知道自己的成长,终将汇聚成祖国发展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