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通讯员 曹颖
八月的南湖,暑气蒸腾,市区枫杨社区在推土机的轰鸣与吊塔的旋转间经历着蜕变。一个身着警服的身影正叩开一扇扇熟悉的门——他是南湖区公安分局南湖派出所枫杨社区民警李持忠,正在进行从警生涯最后一次走访。
第一张全家福
是从一声“阿忠”开始的
“阿忠……你真要走了?”88岁的胡师傅听到这个消息,声音止不住发颤。
自1997年担任枫杨社区民警以来,李持忠便扎根于此,再未离开。他总是骑着一辆吱呀作响的自行车、挎着一个沉甸甸的公文包,穿梭在社区的每一条街巷。20多年来,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信任,一步步探索出一套以“交民心、安民心、聚民心、暖民心、顺民心”为核心的“五心”工作法。
然而,工作伊始,他也吃过不少闭门羹。
“去居民家里,门能开条缝就算客气了。”李持忠回忆道。后来他转变了方式——清晨公园有人打太极,傍晚树下有人下棋,他就凑上前聊几句;谁家修水管、换灯泡,他挽起袖子就帮忙。他自带小板凳,坐在楼道口、花坛边,和每一个路过的人说说话。
日子久了,“阿忠”这个称呼,渐渐响遍了整个枫杨社区。
胡师傅是社区巡逻队最早的志愿者,也是李持忠最铁的“老搭档”。他紧握着李持忠的手,讲起一桩旧事:有个独居的阿公,家里水管半夜爆了,水漫下楼,淋湿了楼下车棚。大家慌得拍门、喊话,里面却一点动静都没有。
“最后只好打电话给阿忠,大冬天的凌晨1点,他赶过来,只敲了两下,叫了声‘是我,阿忠’,门就开了。”胡师傅感叹,“这声‘阿忠’,比什么证明都管用。”
“我就像他们的儿子。”就是这样朴素的念头,让李持忠萌生了一个温暖的想法:他要和这些老人拍一张张全家福。于是,在一次日常走访中,他拍下了第一张全家福。
1200多张全家福
背后是一句“我在”
“任阿姨,我们再来拍一张全家福。”与往日不同,这次走访,李持忠选择了年轻人喜爱的拍立得——以前合影要送出去冲印,得等好几天,这次他想把照片立刻交到老人手里。
“来,阿忠到我们中间来!”任阿姨拉着他的手,就像多年前那样自然。“看这里,一、二、三……”快门按下,这是李持忠在枫杨与老人们留下的第1280张合影。
每一张全家福的背面,都留着一行“阿忠热线”的电话号码。
“枫杨社区老人最多时,60岁以上的有1900多位,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有30多位。”李持忠说,“他们把我当儿子,有事自然要能联系上我,所以这照片也是一张警民联系卡。”
这样的联系卡,还被李持忠“藏”进了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水杯、圆珠笔、胸卡……日常能用到的物件上,他都想办法印上那串电话号码。
“他总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任阿姨仍记得,有一次她不小心把病历本当作废纸卖掉了,李持忠得知后,立刻联系回收站,还亲自跑到现场帮忙寻找。“家里断电、老伴病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阿忠的电话。”她动情地说,“他总讲,‘别急,我在’。”
这句“我在”,李持忠讲了28年。他接过上万个求助电话,有的是急事难事,有的只是老人寂寞了想找人说说话。但他从不推辞,从不厌烦。“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他从警以来始终如一的信念。
最后一张全家福
不是告别,而是“我一直都在”
快门按下,相纸缓缓吐出。李持忠轻轻摇晃着照片,影像在光影中渐渐显现,一如他28年来在居民心中一点点沉淀下来的安心与信赖。
这份安宁,来得并不容易。自接手枫杨社区警务工作,李持忠一步步推动改造:将原本四通八达的19个出入口合理封闭,装上62路视频监控,配上159台摄录一体机……持续升级的安防系统,让社区刑事警情连年下降。
走进“李持忠警务室”,每周三雷打不动的“阿忠有约”,他用方言开讲防骗知识;创办南湖区首个“老年人服务e站”,他帮老人代缴费用、安排远程法律援助……这些细微之处的执着,照亮了老人们晚年的生活。
李持忠的档案里,满载着荣誉: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3次,被评为全省公安机关群众满意派出所民警、全省公安机关千名好民警、“最美浙警·最美警察”。
面对这些,李持忠总是淡然处之。在他心中,居民常说的那句“有阿忠在,心里就踏实”,才是对他41年从警生涯最高的肯定。
“这张不一样。”独居的陆师傅摩挲着新鲜出炉的照片,眼圈泛红,“以前的照片是为了有事能找到你,这张是为了想你的时候,能看看你。”
“我一直都在。想我了,就打电话,我过来看您。”临走前,李持忠紧紧握着老人的手承诺。
快门声落,情留枫杨。李持忠用28年的坚守,让“红船精神”在社区警务中可感可触。他留下的1200多张全家福,那印在无数人心里、随时可以拨通的电话号码,早已成为他和老人共同的记忆,也成为红船旁、百姓间最为生动的平安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