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日期:09-04
字号:
版面:第10版:杂的文       上一篇    下一篇

  【风景客】 湄南河上坐游船

  

  N张毅强

  穿过一处熙熙攘攘的大排档,我们来到了一个水上码头,坐上了一艘两头尖尖的游船。这游船是机动的,开起来速度挺快的。船上有一位驾驶员和一位船娘。船娘是一位肤色黝黑、嘴唇有些厚、鼻子有些翘、身材有些矮的泰国姑娘。她手里拿着一串串兰花和茉莉花编成的花环,在导游阿九颇具水准的游说鼓动下,我们上船的每一个人都乖乖地接受了这位“水晶晶”(泰国人称漂亮姑娘的意思)把花环往我们脖子上套,很有点唐僧和尚给孙悟空头上戴紧箍的味道,随后掏出20元泰铢给这位“水晶晶”。唐僧似的“水晶晶”作了个手掌托立的泰式礼节表示谢意。这一笔轻松的生意做成了360泰铢,约合人民币70多元。

  船在湄南河上飞驰,风很大,激起朵朵浪花,但热浪仍一阵阵袭来,感觉有丝丝汗气。这湄南河宽约百米,两岸的建筑物很一般,只是有几处庙宇佛寺造得特别漂亮、显眼,墙面和柱子是用彩色玻璃石子镶嵌的,在阳光下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金色的穹顶、彩色琉璃的瓦片,构筑出豪华庄重的气派。

  这尖头船向前开了一会儿,掉转了船头,导游说要带我们看“东方威尼斯”。船疾驰了一阵向左转了一个弯,这湄南河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立即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在船前进方向的右边,绵延着一大片临水的吊脚楼,这些十分简易用竹木搭建起来的吊脚楼看起来是有些年代了,浸泡于水中的柱子有的已经半朽,有的长满了青苔。有的吊脚楼干脆只剩下几个柱子在水中摇晃,岁月给它们留下了抹不掉的历史刻痕。这些吊脚楼的主人乃是早年迁徙到湄南河上的一批渔民,他们将船停靠于此,打鱼为生,渐渐定居下来搭起了这些靠水的棚,虽经时代变迁,可这一带的吊脚楼仍然保持着一种原生态,且颇具规模,绵延有千米之长。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惊奇。

  渔民的后代习惯了这种生存状态,他们无能力住进钢筋水泥筑成的高楼大厦里,只能在一年四季都是夏天的曼谷的这条大河上享受吊脚楼下玩水降暑的方便,颇有点“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的味道。从船上望去,许多吊脚楼上种着花草盆景,姹紫嫣红,十分亮眼,破旧的水楼与艳丽的花卉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湄南河水奔流不息,拍打着岸边这些饱含历史沧桑的吊脚楼,给了它们几分凉爽、几分温馨,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水上人家。

  吊脚楼都有下水的木梯或竹梯,我们的船驶过,看到在下水的梯旁,有几个十来岁的泰国小孩赤身裸体在玩水,他们互相拍打着水,发出嘻嘻哈哈的叫声,晒得黑亮的皮肤显示出一种野性的健康。也许他们并不富裕,只能在这天然的、家门口的河上用这最原始的方法来消暑降温,他们没法像贵族子弟那样在设施齐全的空调游泳馆内,喝着饮料习泳戏水。但他们是快快乐乐的、自由自在的,充分享受着这上天带给他们的永不干涸的奔流不息的湄南河的青春活力。

  “鱼,这么多的鱼!”船上的同伴叫了起来,原来他发现了湄南河上的又一奇景。这些鱼的颜色是灰白的,头是扁的,有点像我们这儿的鲶鱼,但没有长须,体长在五十厘米左右,个大的有七八十厘米,成群结队地在河中上下翻腾。虽说这湄南河水流很急,但这些奇怪的鱼群就像有磁性似的聚集在一起,不掉队、不分开,你挤我、我挤你,比杭州花港观鱼处的鱼还要多。假如你丢下一些面包,那神奇的鱼儿立即全涌到水面,争先恐后地来抢食,多得令人难以想象。

  湄南河的水很清洁,河面上看不到一点垃圾和白色的污染物。听导游介绍,泰国政府对污染环境的不良行为处罚非常严厉,随地吐一口痰要罚1000泰铢,相当于人民币220元左右,这样的强硬措施,逐步养成了泰国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