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女士:32岁那年,我通过红娘认识了现在的老公,当时,他吸引我的点是嘉兴本地人、父母都有退休金和有一套婚房,最重要的是人老实本分。当时的我正因为年龄焦虑而频繁相亲,听到这样的条件,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家平价咖啡馆,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格子衬衫,点了一杯最便宜的美式咖啡,还特意嘱咐服务员不要加糖和奶。他说话声音很轻,几乎不敢直视我的眼睛,那种腼腆让我误以为是老实可靠的表现。交往期间,他从不带我去高档餐厅,最奢侈的一次是请我吃了人均68元的小火锅。当时我觉得,节俭是美德,总比那些挥霍无度的男人强。
婚后我才明白,他们家的节俭已经超出了正常范畴,甚至变成了一种病态。我婆婆家的橱柜里塞满了各种餐厅打包回来的塑料盒子,有些已经泛黄;冰箱里摆着几十个装酱料的小塑料盒,洗得发白;阳台上晾着一次性手套,像旗帜一样随风飘荡……这些都是婆婆引以为豪的“精打细算”。
我老公完全继承了这种生活方式,他用茶包要反复冲泡十几次,直到白开水都比他杯子里的茶有颜色;内裤穿到破洞还不舍得扔,说是“反正穿在里面没人看见”;我买瓶50多元的护发素,他能念叨一个星期。
最让我难以忍受的是他们一家人对金钱的态度。结婚时说好的彩礼八万八,最后变成了八千八,理由是“反正都是一家人”。我的嫁妆钱被婆婆“暂时保管”,说是帮我们攒着,从此再没提过。
婚后第三个月,婆婆开始频繁提起生孩子的事。每次家庭聚餐,她都会用筷子敲着碗边,说谁家媳妇又生了二胎,谁家孙子都会打酱油了。但她话锋一转,说现在养孩子太贵,尿布奶粉都要最好的,她没啥钱买不起,暗示我应该用自己的存款准备生育基金。
矛盾在我父亲生病时彻底爆发。那天凌晨,我母亲哭着打来电话,说父亲突发脑溢血住院,需要马上做手术,押金要5万元。我翻遍家里只找到3000元现金,银行卡上的钱每个月都被老公转走“统一管理”。我摇醒熟睡的老公,他迷迷糊糊听完,第一反应竟然是:“这么晚了银行也没开门,明天再说吧。”
当晚,我问表姐借了钱,直接送到医院。父亲脱离危险后,我直接去了婆家,听完我的来意,她皱起眉头:“不是我们狠心,这钱拿出去容易,要回来就难了,你弟弟不是快结婚了吗?”“那是我爸的救命钱!”我的声音都在颤抖。那晚,两年婚姻在我心里画下句号,除了一个“貔貅之家”的绰号,他们在我心里什么也没留下。
万姐有话说:勤俭节约是美德,老人坚守了几十年,要改变不是易事。但时代在进步,生活大有改善,还这么抠搜就是和自己及家人过不去了。显然,你完全不认同婆家的消费观、金钱观,所以,矛盾早已存在。此外,婆婆和老公不仅抠门,还不懂得体恤你的感受,危急关头都不愿出手相助,实在太让人寒心了。你没在婚前看清老公,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个故事也告诉那些大龄女青年,凑合的婚姻不如不嫁。